|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免费范文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           
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
摘要: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相依而立,在师生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非言语行为占了很大的比重,它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忠实言语教学,更应该把握好非言语行为的良好表现形式,重视非言语行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非言语行为 课堂教学 教师 
   
  语言是人类交际活动的最主要的信息载体,但是交际工具不仅仅是语言,人们还依靠一些非言语行为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如各种手势、姿势、眼神及面部表情等。美国心理学家伯特·梅宾总结出这样的公式:交流一项信息的总效果=7%词语+38%声音+55%面部表情。凡是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较好的言语能力外,都很重视非言语行为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明确指出:“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面部表情上。” [1]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技巧的主要形式,也是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师那些富有表现力的非言语行为同言语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 
   
  非言语行为的内涵十分丰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⒈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感情的集中体现,人们的喜怒哀乐往往都可以从面部表情中体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纵观整个课堂,其面部表情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理。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多少倍的语言。”所以,脸是心灵的镜子,是情绪的寒暑表,最能反映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教师的一笑一颦常常反映内心的喜怒哀乐,而于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影响。经常以微笑面对学生的老师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从而可以迅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学生也会以微笑回报教师,这样便形成了一种很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反之,如果教师表情严肃,甚至怒气冲冲的走进课堂,学生必然会提心吊胆,课堂气氛就会变得异常沉闷,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利用面部表情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交流。因此,马卡连柯强调:“做教师的不能没有表情,不善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2] 
  ⒉ 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与人沟通中最清楚、最正确的信号。“以目传神”这一词语很好地表明了目光的特殊交际功能,对教师来说,这种功能更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的目光交流显得尤为重要。目光接触有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交际渠道,扩大信息的交流量。教师眼神的运用经常涉及教师行为效果的问题,目光凝视的形式和次数对学生课堂行为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每当教师注视学生的次数增多时,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就会提高。当教师走上讲台,在讲课之前用和蔼、信任的目光注视全体学生,可以很好地安定学生的情绪,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当发现有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教师用严肃而期待的目光提醒他们,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就能在不扰乱课堂秩序的前提下解决问题。 
  ⒊ 手势 
  手势语言是教师普遍使用的人体语言,不仅具有很丰富的表达力,而且动作变化最多、最快、最灵活。形象、生动、活泼的手势语是课堂语言的辅助手段,它的运用往往与讲述、面部表情相配合,是一种重要的无声教学语言。教师讲课时附以适当的手势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可以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加强老师说话的力度。如:有的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并没有说“请举手”,而是自己做个手势——这时学生就心领神会的举起手来;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并没有说“请某某说”,而是把手伸在所要请的学生面前,手心向上抬起做出招呼的动作,学生就会立即站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有,当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时,教师伸出大拇指,表示赞扬等。这种种手势给学生一种和蔼可亲、鼓励的感觉。因此说,恰到好处的运用好手势语言是一门艺术,是十分必要的,确实能起到形象而直观地强化教学信息的作用。 
  ⒋ 服饰 
  服饰在绝大多数的教学情境中不直接传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但它是影响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一个潜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从交际学的观点考虑,服饰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表明人的性别和年龄,揭示人的性格特征,展示一定的时代气息。得体的服饰会振奋人们的精神,给予人美的享受。所以,当教师一进教室,他们的衣着仪表就给学生某种印象,师生之间明晰的或含蓄的交际便开始了。服饰不仅反映教师的爱好,而且能显示教师的性格、教养、风度等,是教师内在素质的一个方面的体现。合适的打扮,良好的仪表风度可以创造和谐的交际氛围,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一般来说,教师在选择服饰时,除考虑个人的审美情趣外,还必须接收社会文化规范以及教师的职业要求的制约,以整洁、朴素、大方为基本原则。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对教师衣着的品头论足上来。 
   
  二、教师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美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家班尼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动作和姿势、表情等非言语行为是替代词语表达的一种有效而又经济的辅助手段。” [3]的确,不能合理而有效地利用非言语行为,课堂教学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⒈ 辅助课堂讲授 
  教师上课要讲做结合、声情并茂,才能吸引学生,达到良好的效果。“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一次成功的口语交际,不仅得力于好的有声语言,也必然伴随着自然、得体的姿态语。”[4]非言语行为可以增强讲授内容的生动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上,学生主要是通过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这两条渠道来获取信息,学到知识的。这两条渠道是否畅通,是以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神经系统能否保持兴奋为前提的。教师如果不能在向学生输出有声信息的同时,适宜地输出非言语信息,实际上就是关闭了学生视觉系统的“闸门”。学生只能单纯地依靠听觉系统来获取信息,其信息量无疑会大大降低。事实上,学生对形象、具体的非言语行为更加敏感。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采用单一的言语形式照本宣科或坐而论道,既没有表情,又缺少动作,把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讲得单调、干瘪,学生听课就会感到平淡乏味,如同嚼蜡,继而产生疲劳感,甚至思维停滞,拒收信息。相反,如果教师善于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非言语行为,则可实现对学生视、听感官的全面刺激,引起并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学生信息系统的摄取功能,增大信息的摄入量,获得清晰、准确的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⒉ 激励、引发情感 
  在情感交流上,无言的举止往往比语言更传情。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的良性情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由于非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外显动作及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在师生间搭起情感交流的桥梁,引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智力潜能的发挥,受其学习过程中情绪状态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的变化受教师非言语行为即教师的表情、眼神、身姿、手势等的制约,教师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极大的暗示性和感染力。因而,积极的课堂非言语行为会引起学生肯定的情绪体验,激发和促进他们的智力活动。如教师在课堂上态度认真、精神焕发、目光敏锐、举手投足得体自如,处处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不仅能增强传授内容的信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教师在课堂上和颜悦色,语调亲切,常用微笑、点头和期待赞许的目光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学生必然会产生更高的学习热情,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换言之,利用非言语行为,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往往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重要举措。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由于发挥了情感的信号功能,使学生感受到从教师的语气、眼神等非言语行为中流露出来的期望之情而产生的奇妙现象。 
  ⒊ 组织和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 
  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取决于教师对教与学的有效调节和控制。对学生课堂行为进行组织与控制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活动中,非言语行为较之于有声言语提供的信息更加简洁明了,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大多不需要经过任何中间环节,就可表现为肯定或否定、接纳或排斥等为学生所熟知的信号,较之言语行为传递信息更加快速、有效。如当发现有个别学生在讲悄悄话而不注意听讲时,有经验的教师不是直呼其名批评他,损伤他的自尊心,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而是用恰当的非言语行为来扭转学生的不良表现,如放慢语速或暂停讲课,并用目光注视,学生遇到嘎然而止的讲课声就会情不自禁的去抬头看教师,四目相对时,虽然彼此无言,但都心领神会。学生会立即停止不良行为,集中精力听讲。这种方式既纠正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又维持了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效果非常好。据有关调查统计发现,高水平的教师其课堂组织管理行为中90%是用非言语发出的。[5] 
  因此,教师不仅要注意提高自身的言语交流能力,还应该重视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适宜地把非言语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之与生动的教学语言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更加轻松、自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前苏联)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陆昌盛.师生间的表情互动[J].教育艺术,1997,(3). 
  [3]常思亮.记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基本功能[J].湖南师大社科学报,1994,(1). 
  [4]张锐,万里.教师口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张武升.教学艺术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教师教育体制创新与文化生成
    试谈加强中专生邓小平理论教
    非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让信息技
    浅议网络技术在院校教师继续
    教师德育工作者先进事迹
    小学教师工作调动申请书范例
    读教师专业成长的个人心得体
    2011教师创优个人优秀事迹材
    新教育体制下教师的心理健康
    论教育学原理学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