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免费范文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议推进“长株潭”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王耀           
议推进“长株潭”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王耀
【摘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推进的重要举措,为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县域作为宏观与微观、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其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质量、效益,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在总结建国60周年的经验与成果,尤其是长株潭(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三市融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以来,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面前,如何全面推进区域经济持续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从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当前区域经济在发展中遇到的矛盾,进而提出如何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建议,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推进;长株潭;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是属于区域性经济概念,是一个县(市、区)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总量的总和。区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且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它涵盖着城镇经济和乡村经济,既包括第一产业,也含有第二、三产业,它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是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经济。因此,在“两型社会”试点建设,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融城发展伊始,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1.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1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是破解“三农”难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举措。农村经济主要集中在县城。当前,农村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遇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诸如农业大而不强,高效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加工比重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比较效益低下;农村工业发展缓慢,有的地方甚至萎缩现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不高,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步履艰难;县乡财政困难较大,有效财力不多;下岗工人增多,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减缓;党群干群关系趋紧,不稳定因素增加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快。实践证明,前进中的问题只有依靠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只有依靠加速发展才能克服。只有加快发展区域经济,才能壮大县乡经济实力,增加有效投入,迅速改变城乡面貌;只有加快发展区域经济,才能提供充足税源,增加财政收入;只有加快发展区域经济,才能扩大就业门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城乡人民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的奋斗目标;只有加快发展区域经济,才能繁荣农村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加快发展区域经济,才能全面推进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关系到基层政权的巩固和稳定。发展区域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在国家五级政权系统中,县乡政权是最基层的两级政权。县域是我国行政、经济系统承上启下的关键层次,是宏观与微观的主要结合部。巩固县乡政权,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措施是多方面的,但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是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区域经济萧条、财政拮据、工资难发、运行难保,我们的县乡党政组织就缺少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危及到基层政权的稳固。加快发展区域经济,既是稳定农业、繁荣农村和致富农民的客观要求,也是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稳定政权的头等大事。区域经济兴旺发达,就能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1.3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将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拉动力。目前我国县域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仅占全国的49%,这与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极不相符。如果农民的人平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即人均增加150元,全国的市场容量就要增加90多亿元。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购买力将会大幅度提高;市场容量必将进一步扩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力就会越来越强。
2.制约“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据对长沙、株洲、湘潭等县(市)区的走访调查,综合起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思想观念落后。经济落后是思想观念滞后的直接反映和必然结果。改革开放特别是1992年以来,针对欠发达地区小农意识、计划经济思想根深蒂固等实际情况,各县市普遍开展了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先导工程”,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发展区域经济的问题上,与发展较快的先进县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其突出的表现有:一是无所作为的思想。有些人认为,区域经济底子薄、实力弱、条件差,国家投资少,外商不想来,因此不可能加快发展。二是“等”、“靠”、“要”的思想。三是因循守旧的思想。四是自我封闭的思想。五是小富即安的思想。
  2.2改革力度不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快与改革还不到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县乡两级政府机构的设置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不仅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而且隶属关系不尽妥当,部门与部门之间、各职位之间责权不明。比较突出的是上下垂直管理单位太多太滥。据调查显示,县直单位属中央垂直管理的有14个,即金融系统、保险系统、铁路、邮电、气象、国税等;属省垂直管理的有12个,即国土、烟草、技术监督、工商、地税、盐务、石油、城调、新华书店等;属市垂直管理的有4个,即电力局、征稽所、公路段、运输公司等。乡镇实行县垂直管理的单位更多。包括供销、农技等,没有实行垂直管理的仅有文化站、广播站、计生办。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过多,削弱了地方党委、政府对经济工作的统筹安排权、指导协调权和工作主动权,使其承担的发展和稳定的责任与权力严重脱节,责大于权,影响发展。同时,各部门苦乐不均,收入差距很大,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快。有的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职能异化和错位现象仍然严重,工作重点仍然放在抓权管物上,放在抓钱分物上,抓具体的经营活动多,抓具体的事项审批多,抓下级职权范围的工作多,抓机关的福利创收多,造成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经济发展缺少活力。
  三是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有的地方县办、乡办、村办企业至今尚未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有的虽然搞了一些改革但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些地方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单一,企业还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缺少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在动力和压力。
  四是不少地方还没有真正形成一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科学用人机制。
  2.3科技人才缺乏和劳动力素质偏低,科技利用率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员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人才缺乏。二是经营管理者文化素质不高。三是劳动力素质偏低。
  2.4资金投入不足、发展环境不优。一是国家和省里对区域经济投入少。在投入政策方面历来是保重点建设、保大型项目、保名牌产品。区域经济中能挤入这类笼子的项目很少,得到国家和省的投入相对也就少。二是自身投入有限。三是国家信贷投入的比重相对下降。近几年银信部门惜贷、怕贷现象普通,区域经济贷款规模大幅下降。工行、建行相继从一些县被撤掉。而作为主体的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也有一部分流入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入过少,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改项目的启动、科技成果的应用、经济规模效应的发挥,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即“硬”环境和“软”环境。县域吸引生产要素的能力不强,对经济资源的占有率和利用率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环境不优。
3.加快“长株潭”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建议
     长株潭融城伊始,区域经济要真正实现湖南省委提出的“弯道赶超式”发展目标,真正将长株潭三市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宜居城市,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3.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3.1.1强化富民强市的观念。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就是要富民强市,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富民与富市的关系。富民与富市是密切相关、协调一致的。民不富,则市不富,民穷则市穷,区域经济真正发展了,水平提高了,必然是既富民又强市。在富民强市中,首先应该是富民,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区域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着重化解农产品供求结构矛盾,消除农民收入增长的“瓶颈”制约,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新领域、新渠道,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1.2强化财源建设的观念。财政是经济的综合反映,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集中体现,是经济效益提高的最终结果。中央税制改革以后,区域经济大部分属于地方税一块。区域经济发展以后,财源大部分都留在本地,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县级财源建设。集中财力物力,加大投入力度,抓紧培育具有本县特色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培育和形成能够支撑本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财源体系。强化财源建设,第一要有明显的目标,第二要妥善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收和支的关系。要努力增收节支,力争收支平衡;二是取和予的关系,要努力形成财源建设的良性循环;三是吃饭与建设的关系,要在力保吃饭的基础上搞建设。建设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铺摊子,而且按公共财政的性质,财政资金也只能投入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建设。第三要突出重点。要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集中有限的财力,进行重点倾斜。
  3.1.3强化科教兴市的观念。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充分树立科学技术、现代信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化科技与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开展新的工业、农业科技革命,逐步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业、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转化科研成果的技术推广体系和不断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工业、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3.1.4强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入新世纪,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种科学发展观就是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社会环境不同地出现了人口增加、资源耗竭、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的情况,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妥善处理经济建设中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低投入、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意识,将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统一起来。即努力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奋斗目标。一方面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人们充分认识污染环境的危害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加快开发生态产业的步伐;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严重污染环境企业的惩处力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有关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另一方面要帮助污染企业搞好治污、转产工作。
  3.2推行市场机制,大力招商引资,突破资金“瓶颈”。区域经济发展要全面推行市场机制,全力抓实招商引资工作,借鸡生蛋、借船出海。因此,必须把抓项目招商摆在抓工业的首要位置,作为实现县域工业跨越发展的突破口来抓。一是要抓项目的开发和储备。二是要抓项目的推介和引进。三是要抓项目的跟踪落实和服务。通过努力,尽快使县域利用外资水平和经济外向型程度有一个新的提高,逐步突破资金“瓶颈”。当前,扩大区域经济投资,突破资金“瓶颈”的主要途径有六条:一是增加财政投入,特别是争取上面各级政府的各种扶持性资金投入;二是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逐步实现土地承包权资产化与证券化。只有这样,才能作为资产抵押,才能作为资产吸引合作资金,才能在流转中体现它的价值。这样在法律上,除了国家征收转变成城镇国有土地外,也可以允许农民将土地使用权租赁和转让给其他投资者;也可以作为投资资产,与其他投资者进行合作。农民以土地资产,寻求其他的融资和发展方式。三是最大限度地引进外资,这里的外资指的是县域外资本;四是建立信用制度,改善银企关系,争取金融信贷资金的更多投入;五是鼓励民间投入,用好的项目和筹资方式激活民间资金。六是有条件的县,要鼓励支持域内企业争取到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打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通道。
  3.3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全方位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这是经济发展转型阶段的必然要求,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必须始终坚持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和核心,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本着“规模调大,品种调优,链条调长,目标调好,效益调高,功能调强”的原则,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区位和基础劣势为开发优势。这样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素质跃上一个新台阶,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济发展后劲增强的“富民强县”目标,才能有效地推动以农业产业化、工业化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村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4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一是体制创新:体制创新包括管理体制创新与企业经营体制创新。区域经济的发展应该实行政企分开,县域工业发展更应如此,要通过对乡镇企业与县属国有企业的改造与改制,通过体制创新,盘活资产存量。另外,体制创新还应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区域经济工业化战略转型过程中,政府的职能定位准确与否至关重要,其职能定位原则应该坚持到位而不越位。二是坚持科技创新:对于区域经济来说,科技创新就是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产品。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传统产业受到了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的严峻挑战,面临着生存危机。区域经济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要注意接受新科技,转化新成果,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要冲破意识形态和体制障碍,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谋求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吴厚庆、肖万春等.《企业经济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吴厚庆.《探索名牌战略研究的新领域》,《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3.缪炳堃.《市场经济下的乡镇企业管理》,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年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推进素质教育需要钟情于素质
    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推进义务教
    推进机械制造企业标准化
    初一作文四轮推进式教学法
    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
    浅议推进财务管理创新提升企
    浅议推动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
    新时期如何推进高校档案信息
    从要素价格改革人手推进经济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