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当前举重运动员的心理障碍与训练探讨 |
|
|
而达到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这种训练方法一般在技术训练前后进行,也可以在技术训练间隙进行。具体做法是:静坐下来,闭上双眼,进行肌肉和神经放松的心理训练后,再系统地回忆所学的技术动作,目的是掌握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肌肉感知,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在回忆中还需唤起相应的肌肉、关节系统的兴奋活动以强化动力定型。 2.3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 2.3.1参加竞赛。由于不断参加竞赛而获得实战经验,紧张情绪可因不断适应而逐渐降低,最后达到正常状态。但是,比赛要有计划和针对性地进行,重在帮助运动员通过比赛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目的。 2.3.2利用模拟比赛消除紧张情绪。模拟比赛就是练习性比赛,是教练员有意识地控制某些运动条件引起运动员的情绪变化,并在此过程中使他们增加经验提高适应比赛的能力和尝试调节情绪,掌握自我调节手段,在正式竞赛中运用。 2.3.3竞赛中紧张情绪的转移训练。紧张情绪的转移是让运动员的注意力暂时离开过分紧张的竞赛环境,诱导他们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的竞赛中去。具体手段要根据运动员情绪紧张的特点和原因来确定。如教练员和队员谈话、替换队员下场休息、转告一些现场信息、降低竞赛成绩的要求、听听音乐等等。总之,要因人而异,采取具体的灵活手段转移紧张情绪。这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须贯彻在平时的心理训练之中,使运动员既有紧张情绪的体验又有自我控制紧张情绪的能力。 2.4增强竞赛信心的心理训练。 2.4.1赛前动员。通过具体分析,使运动员认识竞赛的意义和有利条件,从而确立信心。要求谈话者具有权威性,谈话内容具有针对性,论据充足,符合实际,才能起到激励作用。这种心理训练手段进行起来比较方便,可以采用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 2.4.2结合赛前测验进行信心训练。通过赛前测验的分析,可以改变期望过高或信心不足的非良性心理状态。这种方法可使运动员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实际技术水平和优势所在,对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建立坚定的信心提供可靠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某些方面的补充训练,在心理上做好调整,使自己对比赛的估计切合实际,把比赛计划方案建立在可靠的实力基础上。运用这种方法时,测验的项目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对象要进行具体分析,测验形式应有一定的规格。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
|
|
上一个论文: 探寻新时期竞技健美操的审美追求问题 下一个论文: 探索当前拳击实用拳法及训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