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从“语感”走向“文感”           
从“语感”走向“文感”
[摘要] 语感已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概念。但语感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这表明语感不能单独承担语文教学的大任。“文感”的提出,能够解决语文教学中语感所难以解决的问题。文感稳定性、个体性、选择性、积累性的特征及其文体感、文化感、语体感、整体感、全息感等组成部分,都显示出文感的语文教学魅力,它将与语感一起成为语文教学的双翼。
  [关键词] 语感;文感;语文教学
  
  自20世纪20年代夏丏尊等人提出语感①这个概念以来,语感及语感教学研究获得较大进展。2001年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不但4次提及语感一词,甚至将其列为课程目标。换言之,语感已成为语文基础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有专家将其列为语文素质的核心,认为“语文素质其他方面内容,是从属于语感这个核心的”[1]。与理论界的热闹相比,语文实际教学中却很少出现语感教学。一线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基本不提语感,也没有语感培养的具体举措。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语感不具操作性,实用价值不高。这虽有偏激之嫌,但实践证明:源于语言学的语感不能独自承担语文教学的大任,语感教学必须与文感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有效的语文教学。
  
  一、文感的概念界定
  
  文感是我们提出的一个对应于语感的概念,它与语感关系密切甚或存在交叉关系,但两者又各自独立,共同组成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如果说语感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心理学和语言学,那么,文感的理论基础则要复杂得多,除心理学外,还包括文章学、阅读学和文化学,等等。
  顾名思义,文感就是一个人(读者)对文本的感觉、领悟和直觉把握。换言之,文感作用的对象主要是书面语言的成品,孤立的语句或口头交际语言不在文感研究考量的范围之内。或者说,文感所要研究的是一个人文章读或写得好不好,如何才能把文章读好或写好,能否读好写好所有类型的文章,等等。至于听话与说话的能力或某个语句的优劣高下,则主要交给语感去研究。这就意味着,语感能力出众的人,文感能力不一定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某些一流的作家却看不懂高考卷中的科技说明文,更没法有效地完成文后的问题;某些优秀的语文教师能够正确深入地把握小说文本,却对诗歌文本了无兴趣;某些著作等身的语言学家,看家电说明书还不如小学生理解掌握得快,甚至一筹莫展……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家、语文教师、语言学家的语言修养差,“语感”能力弱,而是因为他们在文感上存在偏差。
  由此可见,文感具有稳定性、个体性、选择性、积累性等本质特征。
  (一)稳定性
  文感是个体在长期的阅读写作过程中形成的经验,这种经验可以稳定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无论环境条件怎样变化,已形成的文感不会轻易发生改变。稳定的文感为快速阅读与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个体性
  如前所述,文感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长期阅读写作的结果,文感的深度、广度、敏锐度、美度都与个体后天的努力分不开,也与个体经常性接触的文本密切相关。文感是个体一种主动的建构而非物化的传递。因此,不同的个体会形成不同的文感,不同的文感又影响个体的语文素养及其成长的方式和途径。
  (三)选择性
  由于文本的类型是多样化的,而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度的,因而一个人不可能穷尽世上所有的文本,也不可能形成全面性文感,任何一个人的文感都具有选择性。当一个文本进入某个读者的视线时,如果这个文本与其文化心理结构的相洽性很高,则该读者可以不加思素地把握文本的基本内核,即古人所云的“一目十行”。反之,如果这个文本与该读者的文化心理结构疏离度很高,则即使其反复细读也可能找不到要领,难以整体识记。
  (四)积累性
  一个文盲可能有很强的语感,甚至能比一般的读书人更能领会某些话语中的反语、隐语和潜台词等,但他不可能拥有文感,即他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读写。文感的形成需要反复的读写,而文感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经常性的读写。长期的读写积累,能够逐步提升文感的质量,反之,即使形成了文感也容易退化。
  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文感”作如下界定:文感是个体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通过长期的读写积累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文本直接快速感悟与理解的心智技能。
  
  二、文感的基本组成
  
  目前较为一致的意见是:语感是由语义感、语法感和语音感组成的,这是因为语感是基于语言学基础上的一种理论。语感的组成部分也决定了语感可以解决人们日常交际中的表达、接受或阅读中的局部问题,但整体的阅读就很难通过语义、语法和语音来解决。而文感主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动物趣事之三动物的“语言”
    从“宪法委员会”到“宪法法
    从“轮胎特保案”看美国对华
    从“母题”到“图纸”
    从“道德黑客”看伦理世界观
    从“意义用法论”到“基于用
    从“民生”向“公共利益”转
    从“四大”的价值观|看优秀财
    从“影贷”看中国电影产业投
    从“一国两制”探析邓小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