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审美鉴赏对文学主题发生的影响           
审美鉴赏对文学主题发生的影响
摘要:文学主题的发生,似乎早有定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对文学主题的发生,又产生了诸多让人思考的问题,如接受美学、召唤结构、鉴赏结构、主题发生模式等,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文学主题发生的认识和理解,文学主题发生成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着的不定量。
  关键词:主题发生 接受美学 审美鉴赏
  
  文学的主题问题,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有的文学理论教科书认为主题是“作者通过题材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或者说“主题是指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至今,我们看到的一些文艺理论著作和论文还在重复着这种观念,认为主题是作品的客观属性,它们生成以后就永世不变;主题的发生只能是作者的创造,和读者无关。这种说法,是否符合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的实际,究竟有多少科学性?随着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的产生,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文学观念的不断变革和更新,人们理所当然地对它提出了怀疑。
  
  1、接受美学对流行主题观念提出挑战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告诉我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有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具体地说,运用全面的观点,就是要把文学现象看成一个完整的有机动态过程,把生活→作者→作品→读者看成一个完整的文学系统中的几个子系统;用联系的观点,就是要把作者、作品、读者、生活这几个子系统看成一个既不同、又密切联系的整体,并通过作家(生活和作品之间)、欣赏(作品和读者之间)、实践(读者和生活之间)这三个中介环节,相互制约、相互包容、相互过渡,形成一种全新的整体功能系统;用发展的观点,就是不能把这个系统及各个子系统看成千古不变的平衡模式,它们会在不同的时空,都可能变化、转化。换句话说,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一个子系统都可能发展变化,并引起其他子系统和整个系统的发展变化。这就是作为一个文学体系的整体作用所引起的。按照这样的认识来考察文学主题的传统解释,就不难看出它的根本缺陷:一是静止地、孤立地把主题界定为作品本身所包含的纯粹的客观因素,从而否认了作品本身的主体能动性,和作品与读者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似乎读者只是象机器一样被动地接受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否认读者阅读的主体能动作用(再创造作用)。二是把主题界定为作品的主要思想和中心思想,就不可能对作品所包含的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作出全面而深刻的概括。一个真正的艺术品,必然蕴含着极其深广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内容,很多作品是很难用这种传统的主题界定办法概括的。托尔斯泰就说:“假如我想用语言来说出我原来打算并用一个长篇去表现的那一切思想,那么,我应当从头去写我已经写完的那部小说。”所以,不少作家干脆认为自己的作品没有什么主题,甚至认为文学作品根本不应该有什么主题。由此可见,传统的主题概念已经远离当代人的审美实践活动,失去自身的生命力。
  从二十世纪开始,不少批评家和美学家开始注意到文学活动的整体性与动态性,新的阐释学就倾向于承认主观成分的积极价值,结构主义也认为,要从表层结构走向深层结构,就必须突破固守作品本文的狭隘观念,强调任何作品只有在文学总体中与其他作品相关联,才能真正显示它的意义,从传播学来看,各种传播模式都“逐渐从考虑一个传播者如何作用于一个接受者,变成考虑一个接收者是怎样对待传播”。这些理论不见得完全正确,也未必象法国批评家罗兰·巴尔特所说的那样,“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但这些观点都意识到作品的意义和作品以外的读者有某种程度的必然联系。
  真正赋予读者在审美过程中以主体位置的是接受美学。它认为,整个文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的阅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正是由于这一环节的作用,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才得以实现。在接受美学看来,一部作品在未进入接受过程之前,还不能算最后完成。
  接受美学还把文学活动中的“作家——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作为一个动态实现过程来把握。接受美学的创立者、联邦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尧斯指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作出反映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这就是说,阅读作品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由作家与作品单向地向读者灌输形象和意义,而是一个读者能动地再创造过程,是读者进入审美状态后对作品的总体把握,它唤醒作品字句所包含的意义,形成作品的审美意象,最后达到一种创造性想象的艺术境界。这种再创造就是一种重新发明或发现,它和作者创造作品是同样崭新、同样独特的行为。此时“观赏者的想象不仅具有调节功能,还有构成功能,它并非在做游戏,它只是被吁请越过艺术家留下的痕迹,重组美的对象”。可见,读者的阅读绝不是一种机械性的被动行为,它往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上好美术鉴赏课 提高学生美术
    鉴赏语言·悟觉语言
    简论当代文学编辑的审美意识
    浅析通俗美术在美术鉴赏教育
    幸福的德育是审美的德育
    美声唱法审美特征论
    《良友》画报中的审美现代性
    如何鉴赏古典诗歌中作者的情
    大学音乐鉴赏课程如何体现思
    艺术生态批评的审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