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关于理解理论视野下的学校德育           
关于理解理论视野下的学校德育
   “理解”,心 理学 的解释是了解、领会的意思,是通过揭露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实践是理解的基础。理解始于实践,又回归实践。正是借助理解,个体才能对道德属性的本质、 规律 进行领会和把握,进而形成相应德性,也就是“德知:即关于德的知识,处理德问题的机智与策略,反思意识与能力等。德情:即对德的知识与行为的体验,对符合德要求的事物产生肯定体验;反之,则形成否定体验等。德行:即身体力行德的具体要求,坚定不移等。” 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收集整理。
   一、理解是心理坐标和实践活动的统一
  人们理解事物的方式是由实践活动方式决定的。列宁说过:“人的实践活动必然亿万次地使人的意识去重复各种不同的逻辑的格,以使这些格能够获得公理的意义。”成功的实践如果反复多次地进行,便使人们熟知了所遵从的法则和预定的目的之间的必然联系。这些实践法则日积月累,便构成一定的实践方式,进而逐渐内化成人们看待世界的心理坐标。人们总是用这个心理坐标来分析所获得的信息,来构想客观世界,恰如人们用手来构造创造物一样。实践活动的方式内化积淀而成人的心理坐标,反过来这种心理坐标又外演为人的实践活动,在新环境下开拓出新的实践活动。内在心理坐标和外在实践活动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而结成的整体,正是理解本身。理解就是内在心理坐标和外在实践活动的统一。这种统一使人获得改造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主格身份。这样,理解就成了现实人对现实世界的现实理解。人正是以自身为工具,即以自身的内在心理坐标和外在实践活动方式为基础来理解世界的。这个理解过程,是努力把世界纳入到人自身的框架之中的过程。人们在用自身的内在心理坐标和外在实践活动理解世界的同时,也对自身进行反省,努力理解自己。这些探索构成了对“人是什么”问题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回答,从而形成了各时代的人学理论,如以人的实践活动准则为研究对象的伦理学便是其中之一。
  二、理解是个别性、自律性形成的基础
  道德是伦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一般是指人类在一定 历史 阶段从事社会生活(集体生活)的过程中,作为人类旨在实现更为人性的生活这一需求而产生和 发展 的,牵涉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支撑行为、行为规范的原理。这里所谓的“德性”指的就是服从这种规范与原理、作出行为的人格——人的能力与性格,它主要包括德知、德情和德行三个方面。从道德的社会性、实存性角度看,“德性”是追求一种社会成员所具有的规范,并通过它内化于个人而形成的。但是,道德原本是人类在社会中作为人的生存、基于自身的需求而产生的。因此,道德除了它的社会性、实存性之外,同时拥有个别性、自律性。这就是说,道德并不单纯地意味着外在、客观地存在的社会规范,也不意味着无批判地内化这种社会规范,而是具有这样的性质:由于个人的主体性、自律性判断与行为而形成的内部规范。因此,个体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社会规范,而是在主动地探求自身生活方式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判断形成德性,从而为新的社会规范作出贡献的。从上述关于德性的分析中可以引申出这样一个基本视点:德性虽然以社会规范为条件,但不是简单地被动接受而形成的,德性总是借助个体能动的心智作用亦即自主性判断与选择才得以形成的。迪尔凯姆把学校道德 教育 的任务描述成:“培养对规则的尊重(纪律),对一定群体的服从(他律),对社会权威的忠诚和拥护(自律),而对社会道德的尊重和忠诚必须基于个人的理解和判断”,所以,德性个别性、自律性的形成,实质上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因此,道德教育必须是旨在促进自主判断与选择得以实现的性格与能力;旨在形成能够应对社会规范的意识主体。在道德教育的场合,必须通过理解累积主体性判断的经验,形成能够追求并实施同他人共有的“正确”规范的人格。
  三、理解与学校德育
  综上所述,在德性的社会性、实存性向德性的个别性、自律性转化的过程中,理解作为一种联结心理和实践的自主性认知过程(活动),是德性得以转化的链条。学校德育的基础是人与入以及人与自身的理解。
  (一)理解与德知
  其~,任何道德知识的习得均始于理解。从认识论看,理解是道德知识学习的基础,任何认知方式都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不论是分析、比较、概括还是具体化、系统化等,没有理解,道德知识的学习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理解总是渗透在道德知识学习活动的过程之中,并把学习者的人生、经验、精神等和道德知识的整体意义联系起来,形成学习者的各种生活体验以及他的感情、态度和行为等,从而促进学习者的道德发展。从实践论看,任何道德知识的习得也都离不开基于理解基础上的道德实践活动,因为此类实践活动是道德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它不仅决定了道德知识的基本内容,而且制约着道德知识未来发展的方向。从本体论看,理解的本质是作为“此在(Desein)”的人对存在的理解,是此在的存在方式本身。换言之,理解不仅是人的生命、人的生存方式,而且也是人认识世界、理解他人的方式和方法。所以,荻尔泰视理解为一切人文学科的主要致知途径,离开了理解,人生顿时会变成一片思想的荒原。
  其二,理解在本质上是自我理解。 现代 解释学认为,理解对人生负有双重的责任:它使人与生活及文化建立起意义联系的同时,彰显出人的自我理解,并成为人独特的生活形式,而“生活就是一种不停的解释活动。理解转动着解释之轮,留下了人走在自我理解之途上意义之车辙。”所以,伽达默尔认为:“说到底,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而自我理解实际上就是理解主体对自我生命意义的理解,对自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和认识。现代伦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的道德成长实际上就是在个体不断理解自我中实现的。通过自我理解,可以提高个体的道德智力水平,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敏感性、道德行为能力和独立的个性等,离开了自我理解,个体的道德成长就缺乏生长点。学校德育就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关于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招投标
    关于电子商务专业英语学习方
    关于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定位的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评价问题的
    探讨关于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
    关于校园周边环境整顿方案及
    论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总承
    论关于北京轨道交通投融资问
    关于普通磨具民营企业提高效
    关于胶原蛋白在造纸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