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论《野草》中的现代性意识           
论《野草》中的现代性意识
   论文 关键词:野草   中国 生活的不幸  主体性的人   现代 性意识
  论文摘要:在《野草》中鲁迅以敏捷的反思与深刻的直觉为我们讲述自由的人在中国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及绝望的处境,鲁迅意识到具有主体性的“人”是现代性的本质和核心,这是他对中国特殊的现代化进程的思索,也是鲁迅深刻性所在。
  一、现代性的本质和核心一主体性的人 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社会,中国现代『生的发生可以说是“植入型”的而非原生型的,这就注定了中国现代性发生的艰难。西方现代性的发生是社会自身的衍变生发的,其发生过程是正向的,而中国现代性可以说是在西方逼迫下及本身文化类型的抵触下,发生过程是逆向的。巨大的“救亡情绪淹没了现代化的“正题”,器械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都没有挽回中国的尊严,作为现代性核心的“人”被遮蔽了。中国思想界的‘馆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开始意义到这一现代性正题,然而以文学作品来启蒙大众和对这一问题意识的最深刻当推鲁迅。鲁迅所有的作品都是以敏捷的反思与深刻的直觉为我们讲述自由的人在中国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及绝望的处境,鲁迅意识到具有主体陛的“人”是现代陛的本质和核心,这是他对中国特殊的现代化进程的思索。由于《野草》散文诗的文本性质,在其中体现的尤为清晰、直接。竹内好曾说,《野草》的24篇短文与《呐喊》、《彷徨》中的小说的每个系统多少有点联系。不论这种联系是否可以确证,《野草潴酣勾成了对小说的解释或缩图。我通过对《野草》文本的解读,发现鲁迅的现代『生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启蒙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对立、对国民性的批判、质疑但不放弃行动——反抗绝望,鲁迅以这三种方式实践现代化的本质,即“自我本质的实现”。
  二、“自我本质的实’三面
  1.启蒙意识与个体意识之间的悖论
  鲁迅首先是一个启蒙者而绝不限于启蒙者。作为启蒙者来说,鲁迅是纯粹的,这些联系他的小说、杂文,以及他终其一生的精力和心血在做的事,是不难下出结论的。鲁迅曾经是全心全力的,他的弃医从文,他的在留日期间筹备杂志《新生》,在《河南》上发表的《科学史教篇》、《魔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他是怀着满腔的热血与热隋来改革中国社会,改良中国的民众,他提出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变革在于“立人”。然而,鲁迅的启蒙却是充满了悖论色彩的。某种意义上来说,鲁迅的启蒙之所以是充满了悖论正是由于他天才的直觉到了主体陛的人的自我本质的实现和启蒙行动是逆向而行的,即启蒙行动会阻碍自我本质的实现,这两者是互相消解的,这使觉醒的鲁迅感到了绝大的痛苦。在《影的告别》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分裂。
  影离开人、单独出来,作为一个有想法有判断的独立的个体和人对话了,这是—个整体中存在着矛盾的一种分裂,这种不和{皆达到了一种对峙的状态,达到了一个必需要了断的状态。天堂,地狱,将来的黄金世界,都是影所拒绝生存的世界,人尤其是影所不愿意跟随的,为什么呢?人与影的矛盾即时启蒙者和主体性个人的矛盾。
  “人”为启蒙者鲁迅,“人”在白天用人道精神、科学理性和“立人”思想去为中国的未来开辟出路,而本该和人是一体的影却体现了更本真的个体意识或个人的独立性,其实质是现代性中的“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体主义’’文化的对峙。这就是鲁迅的复杂的地方所在。一方面他启蒙,愿意用这种方式来唤醒中国沉睡的民众,而另一方面,他却看到自我在这些事情中消亡了,他更想找到的是自己,他就是这个影。影只有黑暗和光明两条路,然而是“吞并’或者“消失”,影最终选择了在黑暗中沉没,放弃了自己在白天启蒙者的身份,因为启蒙的障论会淹没了的独立性,自己启蒙者的身份却反过来制约了自己的个性,这是使鲁迅痛苦的,而这又是没奈何的事。最后,“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影在这里再三强调“独自”,“没有别的影”,“全属于我自己”,影是只愿意—个的,单独的,独立的存在着。这可以看作更本真的个体意识或个人的独立性,因为唯有在这个时候影是作为独立的个体不受外界干扰而存在的。影这么一种“自我本质的实现”的途径可谓是正面的,影是意识到自己的主体陛的。
  2.对国民性的批判
  “中国传统人格是依附人格,封建传统主奴人格结构制约和压缩自我人格的独立和自由,个体人的独立意志、创造力被严酷扼杀,中华民族形成两大社会角色群体:颐气指使的长官和惟命是从的奴才,个体人格全面萎缩"oE33即鲁迅说的“自己被人凌辱,但也可以凌辱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
  现代化的任务是“人的寻找与建设”,面对当时中国民众“永远的看客”和“不自觉的看客”的现状,鲁迅是深恶的且感觉悲哀的。鲁迅对国民性的}比判的持久性和深亥0性正是鲁迅悟到了这样的民众绝对不是现代社会的新的国民,“取古复新,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元前,屹然独见于天下”,这是年青鲁迅就有的思想。然而在现实面前,鲁迅失望了。鲁迅的批判实则是想使国民能够去反思、自省,这也就是“爱之切责之深”。《复仇》、《复仇(其二)》、《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立论》都是批判国民性的篇什。在《野草》中,对于他们,鲁迅是从心里生出的憎和从心里生出的爱,可诅咒的也是可悲悯的。如果说《复仇》是决意地批判看客心理的代表篇什。
  那么《复仇(其二)》则是怀着巨大的悲悯、悲愤之心来写的。《复仇》中路人们从四面奔来了,等着鉴赏,然而,让他们失望了,“他们俩对立着,d土不见拥抱,d三不杀戮”,而且连这意思都没有.至于永久。路人们于是乎无聊了,无聊变成了一种病态,在互相感染,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爬出又钻进别人的毛孑L,而路人们“居然觉得干枯到失去了生趣”。看,这就是中国永远的看客,他们无所精神依托.生活的乐趣就在于“看”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论《三国演义》的泛生命意识
    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
    简论《红楼梦》中“凤辣子"
    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素质
    试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素
    浅论《继承者》:文明继承的反
    浅论《盐铁论》中经济伦理思
    论《侵权责任法》中的医疗损
    简论《赵氏孤儿》的价值解构
    试论《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