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关于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及诉讼机制探讨           
关于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及诉讼机制探讨
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管理人员知道一条重要的利空内幕消息。并将该消息告知其亲戚甲。乙拟买该公司1000股股票。丙打算以每股30元价格卖出手中股票,由于甲知道内幕消息,遂以29元价格抛售,乙从甲那里买到1000股股票。丙抛盘没有成交。丁见甲抛售,同样以29元价格抛售,几天后乙以每股价33元抛售给戊并一直持有。当利空消息公开后,股价大跌到18元。在这一案件中,受害者包括:(1)与内幕交易甲从事反向交易的乙,以及和乙从事交易的最终受害者戊;(2)被剥夺了交易机会的丙;(3)跟甲低价抛售股票而遭受损失的丁。第(1)类受害者是因为甲不公开内幕交易信息而遭受损害;第(2)、(3)类是因为内幕交易行为遭受潜在损失;对(2)、(3)类被剥夺交易机会或更佳交易机会的投资者而言。由于这些投资者的身份很难证实。第(2)类投资者实际没有参与证券交易,第(3)类投资者跟其他人抛售股票应由自己承担部分市场交易风险,因此在实践中他们都不能享有诉权而寻求赔偿。第(1)类投资者,其损害与内幕交易之间有因果关系。从而有权向内幕交易者寻求赔偿。但是不是第(1)类中的乙和戊也能实际主张赔偿,即是否都享有诉权,则须经进一步分析。从甲与乙及戊的关系来看,乙是内幕交易的双方主体,甲与戊之间无直接的法律关系;从规制内幕交易的目的来考虑,只有甲利用内幕消息与乙之间的交易行为是法律禁止的,乙才是受内幕交易法所保护的投资者。然而从实际损害来看,乙在消息公开前抛售股票给戊,避开了自己的损害,将损害转移给戊,利空公布,戊独自承受损害,投资者戊不享有诉权就极不合理,如何解决,美国证券交易判例中的解决办法是诉权自动转移。在证券市场 电子 化交易无法证实投资者乙身份的情况下,戊如何继续诉权,可行的办法就是用法律的直接规定或法院的裁定来确认,使投资者乙的诉权自动转移给戊,而不必举证证明自己是从投资者乙手中购买的股票。
  二、内幕交易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内幕交易行为是侵权行为,要追究内幕交易人员的民事责任,则需要三个构成要件:客观上有损害事实,主观上有过错,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只有符合上述三个条件,内幕交易人的民事责任才成立。
  (一)内幕交易行为给那些与内幕交易相反方向的同时投资者造成了实际的损害
  那些反向的同时投资者遭受的必须是实际损害,获取利益的机会或可能性不能成为请求损害赔偿的理由。因而,实际损害的确定,就成为内幕交易诉讼的重要内容。由于内幕交易案件,损害的对象是同时交易的对方,这样内幕交易涉及的民事诉讼通常是群体诉讼,而且原告人数理论上很多如果群体诉讼的每个成员就其实际损失都能获得赔偿,那么被告的赔偿总额将是惊人的。因此,有些国家将被告赔偿的额度限定在被告的非法所得范围内。
   中国 《证券法》第207条:“违反本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虽然从表面上并没有明确规定追究内幕交易的民事责任,但内幕交易行为作为证券法上的禁止行为,无疑应适用本条规定,可请求民事赔偿责任。规定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民事赔偿罚款和罚金的,应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实际上是要求内幕交易者以所有的个人财产来承担赔偿责任,因而将使内幕交易者的赔偿责任范围远远超过内幕交易的非法所得。
  (二)内幕交易人员的内幕交易行为与受害投资者的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按照侵权行为法的一般规则,内幕交易民事诉讼的原告有义务证明其损害与被告的内幕交易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考虑到证券市场中一宗内幕交易的同时交易者人数众多,情况复杂,况且广大中小投资者缺乏专门、必要的知识和手段,在证券市场中与内幕交易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因而要同时交易者按民事诉讼法之“谁主张,谁举证”规则来承担举证责任,将是非常困难的,对同时交易者赋予如此沉重的举证责任势必阻碍对投资者的保护而纵容内幕交易。因而在此情况下,国外立法和判例常常为保护受害人的利益,采用因果关系推定方式。

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管理机构来查实,若存在这种行为则证明了行为人明知的心理状态。其次,从原告角度来说,他只要证明自己是反向的同时交易者就足以证明内幕交易人有过错,原告证明自己是反向的同时交易者就表明对过错判断是被告在明知内幕信息情况下,从事了证券管理机构查实的证券交易行为,这正是认定过错的客观标准。同时,这也表明了内幕交易民事责任的规责原则为过错推定原则。
  三、内幕交易民事诉讼机制分析
  内幕交易案件涉及面广,受害人数比较多,此类案件多为群体性诉讼,群体性诉讼对证券市场的重要性体现在对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的有效保护上。世界各国先后出现了诸多的群体诉讼模式, 中国 的代表人诉讼,美国的集团诉讼,在我国关于证券市场民事诉讼的理论研究中常常提出要建立集团诉讼,至于这种机制是否适应中国的国情,还须进一步分析。
  (一)代表人诉讼一内幕交易的诉讼救济机制
  我国代表人诉讼是以共同诉讼为基础,并吸收诉讼代理的功能而建立的群体性诉讼制度。以共同诉讼为基础是指诉讼代表人所进行的诉讼应符合共同诉讼的基本条件,如果所代表的当事人不能作为共同诉讼人,也就不能在诉讼中推选为代表人代为实施诉讼行为,按民事诉讼法规定,被代表的众多利害关系人之间是共同的利害关系或者其他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的,才能作为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吸收了诉讼代理制度的机能,使众多诉讼行为通过诉讼代表人集中实施,扩大了诉讼的空间和容量,避免了因众多当事人直接参与诉讼带来的诸多问题。集团诉讼是指在 法律 上允许一人或数人代表其他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的人提起诉讼,诉讼的判决对所有共同利益关系人有效。
  集团诉讼与代表人诉讼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国的集团诉讼强调多数权利人在同一法律问题或事实问题上的联系,并把它作为适用集团诉讼的条件。而我国代表人诉讼强调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按民诉法理解,诉讼标的同一种类指争议的实体法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关于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招投标
    关于电子商务专业英语学习方
    关于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定位的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评价问题的
    探讨关于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
    关于校园周边环境整顿方案及
    论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总承
    论关于北京轨道交通投融资问
    关于普通磨具民营企业提高效
    关于胶原蛋白在造纸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