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下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养成教育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下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养成教育
   论文 摘要:“道德”并不单纯是外在行为的枷锁和规范,更主要是内在情感的认同和顺从。“生态”是真善美的体验。通过创设情景、诱发道德体验、引导反思等方式,以心理体验等形式促进德行的生成和 发展 ,比单纯的说教或灌输要更有效。生态道德 教育 的最理想境界是从实现“包含了生态知识与理念”的道德行为体系上升到“整个道德行为体系的生态化”,进而在此体系下的每个人都能成为具有生态特征和生态理想的生态人. 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收集整理。
  论文关键词:生态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是我们党 科学 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议程》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构建人与 自然 和谐的具有生态文明的社会,关键是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氛围。公众的生态道德已经成为反映一个社会道德水准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潘懋元教授曾指出:“许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应负主要责任者很多是我们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栋梁和明天的决策者,对我们的环境现状应该有着更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重视其生态道德的养成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生态道德教育与生态意识
  环境教育是人们认识和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重要环节。我国环境教育始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1992年,全国首届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在苏州召开,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 中国 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又逐渐意识到,单一地强调环境教育不能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它有使教育滑向单单注重环境一边的倾向与危险,我们要进行的是以“人与环境”双向整体为内容的教育,更准确地讲,应该叫“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德育先行。生态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它要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与自然的盲目行为”。
  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是德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育人类保护环境的伦理精神以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何谓生态意识?美国科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eopoid)于1933年在《大地伦 理学 》中最早提出这一概念,他说:“没有生态意识,私利以外的义务就是一种空话。所以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把社会意识的尺度从人类扩大到大地(自然界)。”为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针对大学生尤其是非环境专业的大学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就成为高校生态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现状及分析
  早在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就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我国首次全国范围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得出的结果表明:在我国,无论城市还是 农村 ,环保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年龄增长与环保知识总体成反比,青少年的环保知识水平高于中年人,中年人高于老年人。在对世界面临问题的重要程度,我国面临问题的重要程度排序中,少年均把环境保护排在第一位,而成人对环境保护的排序则居第四、第五位。70.3%的少年环保知识来自于学校,课堂成为他们最重要的来源途径。
  2003年6月至11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组织实施了“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其中涉及居民生态意识内容的这一部分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的生态意识与其年龄和文化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关数据分析表明,大体上,被访者的生态意识水平与年龄的增长成反比,与文化程度成正比,在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中,有超过7成的人生态意识是不及格水平,而在接受大学本科以上教育者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达到70分以上。
  从1998年和2003年这两次生态意识调查中可以看到,我国的生态道德教育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广大青年学生在接受相关教育之后生态意识明显高于非学生群体。然而,据一份2002年对北京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生态意识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仍有待进一步加强。这次调查将北京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概括为:环境知识总体水平较低,并且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不均衡性;环保参与意识较强,但行动滞后;大学生对政府寄予厚望,但同时又对政府工作缺乏了解。很多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环保观念,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但在行为上却表现为不能从自己做起,不愿从小事做起,很多同学对自己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所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够,在知与行上差距很大。
  此外,我们浙江林学院在2006年寒假和2007年暑假牵头发动了“全国农村废弃物现状调查”和“全国农村废水现状调查”,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4000多份,调查对象涉及全国诸省份。根据对收回的有效问卷分析显示,在我国(主要是农村),人们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意识非常缺乏,许多在其他领域可再度利用的资源,如家禽粪便、植物秸杆、沼液等,成了造成环境污染的废弃物。青少年的环保知识总体水平高于中老年人,但他们在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意识与中老年人无明显差异。
  总之,我国生态道德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完成了大学生生态意识启蒙的任务,但从生态保护的实际行为层面来看水平还是很低的,很多只是停留在生态知识的认知水平,严格说来,并未上升到生态道德的高度。这正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关于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招投标
    关于电子商务专业英语学习方
    人口生态\人口政策与国际移民
    关于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定位的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评价问题的
    探讨关于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
    关于校园周边环境整顿方案及
    论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总承
    论关于北京轨道交通投融资问
    关于普通磨具民营企业提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