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教学的启示           
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教学的启示
   论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等学校 高校教学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建构主义的由来与 发展 、以及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课程观,在此基础上得出建构主义理论对高等学校教学的启示:教学基点需要从教转向学,创设学习环境和学习共同体。
  20世纪后叶,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人类正面临着知识 经济 、信息时代与知识社会的挑战。一种强调进行意义建构与知识创新的建构主义理论盛行于西方世界,对曾经流行并仍存在于现行 教育 中的传统知识传递观以及相应的传统教学模式发起了强劲的攻势。了解这一动向,对日常高校教学中实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收集整理。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由来与发展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教育心 理学 领域发生的一场重要革命。教学活动的认识论基础从早期的行为主义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发展到建构主义,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中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教育 哲学 家杜威的“经验 自然 主义理论”、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前苏联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以及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等是建构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建构主义思潮的支持者们在回顾20世纪建构主义思潮的渊源时,都十分重视杜威的影响。杜威强调学生学习体验的组织,主张将学习与蕴涵“问题”的未知情境联系在一起,进而发展学生的体验。杜威指出,教育就是学生经验的生成和组织,学生在经验中产生问题,问题又促使他们去探索,产生一系列新概念。
    前苏联基础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有关人的心理发展的研究对于理解建构主义是十分重要的。维果茨基及其研究人员十分强调社会对个体的学习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即个体的学习不能脱离一定的 历史 和社会文化背景,即要从历史的观点而不是抽象的观点来理解人的意识的形成,在社会环境之中、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之中而不是在社会环境之外,去研究意识与心理的发展。
    皮亚杰则从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从而奠定了其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过程中,经过不同的认识阶段,逐步建构起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个体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皮亚杰的著作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同化”和“顺应”。儿童正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个基本的过程来实现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借助已有的图式来同化新信息的时候,认知结构就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当原有的图式不能同化新的信息,就只能去形成新的图式,即寻求新的平衡。在“同化”与“顺应”过程中,儿童建构起个体的认知结构,并在一系列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构主义出现了六种不同倾向,它们分别为: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观点、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和控制论系统观。
   建构主义尽管流派纷呈,但大都认可三条基本的原则或其中的某一、两条原则,前两条原则是激进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冯·格拉塞斯费尔德提出的:一是知识既不是通过感觉也不是通过交际被动获得的,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二是认知的功能是适应,它应有助于主体对经验世界的组织,而不只是对某一客观存在的现实的发现,即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第三条原则是:“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非常难得的是,建构主义及其相关理论与20世纪90年代所兴起的众多学习理论共享着如此多的关于知识、学习与教学的认识,这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流派尽管在认识论上、在研究的侧重点上存在差别,但它们对知识与学习的看法还是有着很多共同之处。为此,我们主张在统整各派建构主义的基础上,汲取其合理内核,并从学习观、课程观等方面建构相应的理论与实践。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为此,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社会性以及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
   对建构主义思想作出重要贡献并将其应用于学习与发展领域的杜威就认为,真正的理解是与事物怎样动作以及事情怎样做有关的,理解在本质上是联系动作的,因此,教育基于行动。与杜威同时代的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学说”的一个重要理论假设就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由此提出受文化中介的个体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是教育过程的基础,而一切教育的 艺术 则应该归结为引导和调节这一活动。显然,无论是杜威的“做中学”,还是维果茨基的“活动与心理发展统一”的观点,或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了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当然,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关的教学研究也经常论及,但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理解这一观点提供了新的视角。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主体性是天然具有的。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及新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威特罗克解释了这种建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人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和理解。学习者以长时记忆的内容和信息加工策略为依据,与当前接受到的新信息相互作用,积极地选择、注意、知觉、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关于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招投标
    关于电子商务专业英语学习方
    关于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定位的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评价问题的
    探讨关于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
    关于校园周边环境整顿方案及
    论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总承
    论关于北京轨道交通投融资问
    关于普通磨具民营企业提高效
    关于胶原蛋白在造纸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