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感知与对话——浅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内在精神           
感知与对话——浅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内在精神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 中国 “天人合一”的审美观,通过剖析中国传统建筑 艺术 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关系,说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无论造型、艺术表现形式及处理手段等都和“天人合一”的审美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内在精神,同样也是 现代 建筑艺术 发展 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建筑艺术;传统文化;天人合一

  一、中国人“天”的概念与“天人合一”思想 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收集整理。
  “天人合一”是中国 哲学 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概念。它不但是中国儒家的基本概念,而且是一切其他的思想体系,如道家、中国化了的佛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农家、医家,以至风水、气功、武术、房中术……的出发点与归宿点。[1]
  “天人合一”学说起源应在巫术时代或万物有灵论的时代。根据史学与考古学,中国在周以前,天的概念并不发达。发达的倒是“帝”或“天帝”的概念,大体上就是祖先神或其扩大。部落酋长或者巫师可以直接与之对话。人间一切事情都要通过占卜,得到能“降人福祉,决人休咎”的“帝”的旨意以后,才能决定。后来到了周朝,“帝”的概念为“天”所替代。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一方面民间流行十分迷信的经纬学说,一方面大儒董仲舒又提出一个完备的“天人感应论”,把天的一切都与人的一切相比附,比如说“人有三百六十节,象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有四肢,副四时数也……”。[2]由此建构了一套完整的确认皇帝应当“法天而治”的理论。这个理论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朝以及对后世都有长远的影响,比如皇宫的建筑就是一个例子,今天北京的故宫就是“象天设都”的最后代表。地上的紫禁城完全是与天上的紫微垣相对应的。 道家“天”的概念是对宇宙及其运行 规律 最彻底的抽象。老子的著名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中间的天就是这么个宇宙万物最高抽象的天。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中国哲学成熟于宋 理学 ,宋理学集诸家之大成并融会贯通,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宋理学心目中的天始终是有道德倾向的天,而人则始终是有天性善性的人。”[3] “天”的概念与“天人合一”思想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天人感应相通与“善恶有报”
  “天人感应论”由汉朝大儒董仲舒提出,主要是把天的一切都与人的一切相比附及认为天人感应相通等。天人感应相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感应相通,一是人与神灵之间的感应相通。这两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合二为一的。因为在古人看来,神灵往往是通过一定的自然现象来显示其存在,即所谓“天垂象,见吉凶” [4]。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就可以感知天意。故中国古代天子有用于观天象的“灵台”,感天意以察人事,以行其政。 天人感应的基本含义是,人的善恶行为能够被天所感应到,并予以反馈,给人降福或降祸。原始道书《太平经》说:“天之照人,与镜无异。” [5]人的一言一行,均受到天地的监视。“为善,天地知之;为恶,天地亦知之。”[6] 天人“以类遥相感动”。[7]中国民间经常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抱”“心诚则灵”等便是对此最朴素的注解。
  “天人感应论”由汉朝大儒董仲舒提出,主要是把天的一切都与人的一切相比附及认为天人感应相通等。天人感应相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感应相通,一是人与神灵之间的感应相通。这两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合二为一的。因为在古人看来,神灵往往是通过一定的自然现象来显示其存在,即所谓“天垂象,见吉凶” [4]。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就可以感知天意。故中国古代天子有用于观天象的“灵台”,感天意以察人事,以行其政。 天人感应的基本含义是,人的善恶行为能够被天所感应到,并予以反馈,给人降福或降祸。原始道书《太平经》说:“天之照人,与镜无异。” [5]人的一言一行,均受到天地的监视。“为善,天地知之;为恶,天地亦知之。”[6] 天人“以类遥相感动”。[7]中国民间经常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抱”“心诚则灵”等便是对此最朴素的注解。
  尽管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则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会产生各种影响,人类的活动也会影响自然界,转而又对人类造成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天人感应论毕竟是一种神秘哲学,“因果报应”更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但这对中国人传统观念产生的深刻影响我们不能否认。
  在这里有两个关键的词语不能不特别指出:一个是仁,一个是诚。
  “仁”最初的意思就是“仁者爱人”,本来是比较简单的爱的观念。但是后来一直发展到“仁者混然与物同体”,这个仁也就成了“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完全成了“天人合一”的自觉,而且成了沟通天人的一个形而上的概念。
  “诚”最初的意思也无非是真实无妄。但是后来就发展到了张载所谓:“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这里说的诚就是人用以知天、同天的功夫,也成了沟通天人的一个形而上的概念。[8]
  三、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审美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先民们从对自然的敬畏到与大自然产生亲和关系,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中国人对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的体验,在世界文明史上是很独特的。在农耕为主的生产背景中,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对风调雨顺的期盼,使得先民们在对四时交替、气候变换格外敏感,逐渐形成了与环境和宇宙间的自然生命相互依存的文化心态,认为人的自然生命与宇宙万物的生命是协调、统一的,反映了人们在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亲密的关系,即“天人合一”的心态。[9]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而在天人关系上,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当代中国环境法的“实施困境
    浅谈会计电算化的舞弊与对策
    汉语中的“羡余”与对外汉语
    汉语反义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
    浅析企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
    浅析城市边缘区的发展现状与
    高职音乐专业“和声学”现状
    医院成本管理问题与对策浅析
    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
    浅析解决台湾问题的困境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