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论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农业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论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农业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教育者的教育。从横向看,是惠及人人的“普世教育”;从纵向看,是伴其一生的“全程教育’r[6]。所以,在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应该消除三个误区:消除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对毕业生指导的误区;消除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就业知识与技巧指导的误区;消除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学生毕业阶段指导的误区。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马克思的观点—学校教育就是“通过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包含两个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但又不可分割更不能相互代替的方面。第一,“学生综合素质的积蓄过程的指导—就业的准备性指导”,即既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方面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常规教育,又要在专业发展方面要给予个别的或特殊的指导,通常由全体教育工作者来完成;第二,“劳动就业基本知识与具体操作层面的指导—就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即除常规教育外,还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包括职业设计与规划、职业教育与培训、社会认识与市场分析以及就业方法与技巧等方面予以有针对性的专门规划和指导,通常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来完成。面向农业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面向农业高校全体学生的教育,面向农业高校全体学生的就业指导,向社会化的下一个阶段—社会输送合格的公民“坯子”,这是农业高校高等教育的职责;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定位和学科侧重,对于学生将来的社会就业和职业发展大有裨益,以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和科学化的就业指导更好地为农业高校大学生服务,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设计、自我决策、自我发展和自我心理调适,主动提高其职业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生存本领,让每位农业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上都能寻求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是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追求〔’〕。

    三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坚持通识 教育 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做一个“和谐 发展 的人”
    专业教育指就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对学生实施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除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它的内容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负责任的公民,它的实质是“和谐发展的人”的培养。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只有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为健全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和负责任的人,才是大学完整的教育,才是对学生将来就业最好而有效的指导川。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曾指出:“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 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收集整理。
  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的人。”而 中国 的大学恰恰陷人技术至上的误区,一味强调学生技能培养,缺乏对人的心灵和谐的关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事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尤其要言传身教,并配合各科任教师,引导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襟;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价值观判断是非,学会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学习和思考,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川;引导青年学生克服几千年来中国传统 自然 经济 、农耕文化积淀形成的“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自私狭隘心理,弘扬中华文化精华,“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优其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观点,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强报效祖国的自豪感。

  四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坚持总揽全局、统筹兼顾的方针,实现社会主义新 农村 建设与农业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接
    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坚持总揽全局、统筹兼顾的方针,帮助学生树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就业观念,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激活学生的就业潜力,引导学生按照时代的要求,把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同农民命运、农业和农村发展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学农、爱农,看到广大农村所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广阔创业平台、实现自我价值的众多机遇和乡村父老的渴盼与召唤;在师生中开展与创业有关的活动,创造有利于创业的舆论导向与氛围;在学生中经常分析创业者成功的个案,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创业设计和创业计划比赛,激发师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理念;改变单一线性成才模式观念,鼓励成才之路的多样化,淡化精英意识改变保守和依赖思想,树立自救意识和使命意识,接受社选择,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克服“非国企不行,非城不去,非白领不干”、“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农村基层一套房”的传统观念和大学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僵局,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新型择业观,立个人成长和国家需要的结合点,找到既能充分发挥自己干、挖掘自己潜力,又能为国家分忧、为人民尽力的位置,励他们克服偏见,迎难而上,积极到基层、到西部去、到农去、到艰苦行业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解情,丰富阅历,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发挥才干,不断增强爱农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脚踏实地,从培养自己的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长期效应着想不要斤斤计较于短期的报酬、岗位、职务、地区等可能给己带来不利的因素,定位于“基层广阔、岗位成才、实现我”,从基层就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价值认同,用知识、春和热情去改变农民、农村、农业的现状,服务一方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从人本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
    历史学科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
    铁磁材料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工程科学的工具和应
    现代科学研究应从中国传统文
    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教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科
    论心理学的分裂和对心理学发
    浅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环
    对一道中考声学题的科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