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浅析社会转型期青年价值观的分化冲突           
浅析社会转型期青年价值观的分化冲突
年5月,《中国青年》发表的一封署名“潘晓”,题为《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来信终于激起了广大青年心中的汹涌波涛,激活了青年的心灵,展开了一场关于人生价值观的大讨论。潘晓来信的中心思想或得出的基本结论就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此信一发表,立即引起了社会特别是青年的极大关注,并引起了广大青年的强烈共鸣。这场人生价值观大讨论,是对片面理解的集体主义对个性和自我压抑的反抗。因此,这场讨论可以说在价值观上宣告了传统集体主义的终结和现代集体主义的发轫。
  90年代以后,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深入,新一代青年人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集中表现在个人尊严及自我利益需求迅速增长。他们强调自我价值和个性张扬的主体意识,更加个性化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成为青年价值观的主流。价值观逻辑起点的变化必然规范着价值观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展现其全方位的变化,如就业观、交往观、消费观、择偶观、生育观等都发生了向个人本位倾斜的变化。然而,由于部分青年对于自我的认识和对社会的理解缺乏必要的认知,又往往矫枉过正,脱离社会寻找自我,解放自我变成了放纵自我。因而常常出现偏执和走极端的缺点。歌德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也被一些青年歪曲使用,成为他们我行我素的辩护词[1]。青年们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方面考虑得多,而从集体利益方面考虑得少,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所下降。这也反映出当代青年在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之间徘徊游离的困惑心理。
  二、价值观念形态: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分化冲突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青年人的价值观处于一种高度同质的、没有各具个性的价值观状态,都是在一种单一的、完全政治化和道德化的价值观之中。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尤其是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而出现的经济发展,异域文化交流增强,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两种价值观念的碰撞,大众传播事业特别是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使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影响的渠道和机会大大增加。青年人不再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社会与集体,这就出现了多重价值逻辑起点主体:社会;集体;自我。伴随价值主体的多样选择,青年人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局面,既有社会价值观念形态、集体价值观念形态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社会主义民主和民主社会主义
    从人本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
    浅析我国目前交通工程的现状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
    浅析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现
    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下的工业设
    浅析社会文化在当代时装摄影
    中西社会文化的差异及其渊源
    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俄罗斯重评斯大林思潮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