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生态经济视野下鄱阳湖渔业发展研究           
生态经济视野下鄱阳湖渔业发展研究
鱼、针公鱼、凤尾鱼等。银鱼古称“脍残鱼”,是鄱阳湖定居性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鱼体洁白透明。1936年前后,鄱阳湖主要渔场总产量约36.8万余担,其中瑞洪产量最大,多达7.5万担,其他如鄱阳5万担,九江2.5万担,湖口4万担,瑞昌2万担,都昌2.3万担。1936年,瑞洪渔业对外贸易就高达4.2万担。外销既有盐鱼,也有鲜鱼,除销往省内各县外,还远销福建、广东、安徽、湖北、江浙诸省。20世纪30年代,瑞洪有渔行20余家,康山和大塘均有鱼行。民国时期,鄱阳湖“以余干县瑞洪加工量最多,盐鱼年加工量达三万担,为湖区各县之冠”。渔业提升了地方社会的政治地位,各类政治机构不断设置和完善。比如,1913年撤销清末设置的驻瑞洪内河水师右军,改设江西省水上警察第二区;1914年瑞洪设立保卫团,团总为区行政长官,隶属县公署。地方社会凭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形成了发达的渔业经济,渔业又提升了地方社会的政治地位,这些都体现在文化上,使得地方文化具有浓郁的“渔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具有“制度”、“法律”功能的民间故事,对社会秩序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浓郁“渔味”的民风民俗,生动地再现了渔民的生活;渔业培养了很多文化名人,他们学成以后又为本村争得更多的渔业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稳定,人工养殖、新的经营机制的引进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以及渔业资源保护措施的实施,鄱阳湖渔业得以恢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迎来繁荣。下面以余干县为例,讨论鄱阳湖区域渔业发展的成就。
  论文联盟www.LWlm.Com
  由于人口的增加、鱼类加工技术的突破和现代运输的广泛使用,渔业捕捞已远不能满足需求。上表显示:20世纪50年代后期养殖业兴起,养殖面积从1957年的1,040亩扩大到1958年的4.3万亩,再到2004年的35.8万亩,均说明养殖被迅速推广。1959年产量的大幅增长反映了养殖技术有了突破,此后国家实行鱼价开放,推行渔业生产责任制,对圩堤内湖塘大力发展养殖生产,引进外资,采取科学养鱼技术使渔业得到较快的发展。1985年内湖、内港养鱼3万余亩,总产鲜鱼1.56万担。渔业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渔业产品也不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渔业经济大点兵
    生态文学批评与欧美田园文学
    社会文化环境中音乐现实生态
    低碳经济时代的刑法完善研究
    论科学发展观与当前中国的经
    从近期国际事件看美国的全球
    思考绿色:21世纪的经济战略
    再工业化和美国经济战略
    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战
    从“五年计划”看中国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