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国哲学本体论中的有限性视域           
中国哲学本体论中的有限性视域
uo;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庸》所言的“道不远人”,《易传》的“自强不息”,都可以说是强调人重要性观念的发挥。
  但是,从根本上看,现实存在的世界决定了人不可能超越出这个世界之外,也不可能通过超越特定境遇的存在而使自身的有限性彻底消失,即人在事实的角度永远不可能取得无限性存在的地位。由此决定了人在有限性视域或经验世界中的超越方式为“有限超越”。所谓“有限超越”,是以克服人与万物的有限性为目的,在现实世界实现的超越。虽然这种超越的结果依然具有有限性,但已与此前的有限性有所不同,其体现了在现实存在的世界中超越有限性的一种本体论诉求。
  实现“有限超越”无疑具有相当广泛的路径和方式,但从本质上看,其首先表现为对“物”的超越。在中国哲学中,“物”是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综合性概念,如:“物,犹事也。”“事”本质上是人的主体活动,人在与具体对象的关系中才能形成“事”。“物,犹事”这个综合性判断揭示出,“物”首先与现象世界相联系;同时,“物”也与人的存在紧密联系,“物”在总体上表现为人活动的对象性。对“物”的超越不仅体现为对现实存在对象的超越,同时体现为对人自身的超越。在有限性视域或经验世界中,虽然“物”表现出有限性的特征,如荀子所说:“万物为道一偏”,但“物”的本质,即首先作为现象世界的存在,决定了对现象世界和现实事物的超越首先是对“物”的超越。
  从超越的方式上看,对“物”的超越同时表现为对“物”的利用或以“物”为中介。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

 << 上一页  [11] [12] [13] [14]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美学辞典与中国当代美学的学
    日译西学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
    浅析《周易》精神对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的法眼
    从中国电视剧发展看电视剧文
    中国电视剧产业名著翻拍的合
    软实力视阈下中国电视剧国际
    中国电视剧的国际传播策略分
    中国电视剧市场迎来自制剧的
    民族主义思潮下的中国民族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