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当代中国哲学1           
当代中国哲学1
吴藻溪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5-16页)中江兆民的这一观点,在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他把本土思想和外来的西方哲学作了严格的区分,充分意识到了哲学的独特身份,并加以清晰的厘定。受到日本近代化的影响,之后强调“哲学”为西方所独有的看法,在现代中国学者当中也是不乏其人[注:如蔡元培在《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1923年)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只有渐渐输入的欧洲的哲学,而没有独创的哲学。中国人与哲学的关系,只不过是“西洋哲学的介绍”而已(见《蔡元培哲学论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有关这一流行观点,可参见贺麟的《康德黑格尔哲学东渐记》一文(载《中国哲学》第二辑,三联书店1980年版)。]。
  这样一种“哲学属于西方”的观点,无论是作为客观事实的陈述,还是逻辑内涵的具体推论,都是一桩可以接受的事情。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西方哲学在东传的过程之中,不断地被附加着理解和解释的成分,对哲学的认知是在一系列复杂的本土意识的映衬之下才得以完成的。普遍存在的比较心态和对比方式,不断地重塑着哲学的身份性、考量着哲学的意味,使得整个的移植过程充满了解构与重构的拉锯战,最终消减掉的是学术纯化的可能性。在现代东方,哲学的身份性建构,呈现了特有的欧洲形态的传播和扩张,同时也发生着裂解与销蚀;更为重要的是,它容纳了非西方传统所期盼的现代性转换的欲望和要求,将哲学打造成了改变世界的利器。所以,中国有没有欧洲形态的哲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接受和消化的过程当中怎样塑造了“哲学”,以及在建构的程序上所附载的厚重的历史诉求和文化密码。
  从早期中国接受“哲学”的历程来看,至少表现出了以下的特点:一是间接的输入。王国维在《论新学语之输入》(1905年)一文中早就指出:“数年以来,形上之学渐入于中国,而又有一日本焉,为之中间之驿骑。”[注:《王国维文集》第三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明治维新后,日本或委派留学生赴德,或聘请西方哲学家来日,其与“哲学”的接触是直接的。而中国则基本上是从日本转手,既无往学,也无来教,只能间接地从日本人那里了解和接受西方的哲学。二是启蒙思想的长久影响。以进化论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当代中国哲学2
    柏拉图与中国哲学家的几点重
    中国哲学史人物研究的“四位
    中国科技堂会议中心的声学装
    中国河北艺术中心音乐厅的声
    新闻网站:中国主流网络文化的
    中国俄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
    从《会计研究》看中国会计研
    说中国人口太多是流行的谬误
    中国城镇人口大于农村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