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当代中国人文学之“内外兼修”           
当代中国人文学之“内外兼修”
只是理论。在台湾,实践通识教育远比讨论通识教育困难。这些实践的困难包括:(1)没有人愿意去管;(2)没有教授愿意去教;(3)没有学生肯花精神去听。”这里所说的“三无”困境,相信所有听说过或从事过通识教育的人,都会有类似感触。曾主政香港中文大学的金耀基认为,改变此类将通识课程作为“开胃食品”、“营养学分”的状态,凸显其“受尊重性”,关键在于,大学里必须请出“享誉崇隆的教授”来主讲。可各大学里名教授毕竟有限,要求他(她)们什么都做,既带好研究生,又讲好主干基础课,还要拿出重大科研成果,最后,还得尽量多上通识课,实在有点为难。靠名教授的“人气”,撑起“通识课程”一片天,似乎不太现实。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奋起直追的中国大学里,作为通识课程的“通选课”,其范围及数量迅速扩张,这无疑值得庆贺。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个大的问题,那就是,将通识课程视为大学校园里无伤大雅且又不无小补的“点缀”--课程的涉及面极广,但多泛泛之谈(如“京剧与中国文化”、“民乐欣赏”、“中国画艺术”、“太极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外事礼宾礼仪”等),强调的是趣味性,“颇有日趋娱乐化之倾向”。编辑:www.ybask.Com 。
如何使素质教育或通识课程从“甜点”转变成值得认真经营的“正餐”,是个难题。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黄俊杰主张,通过“讲座课程的推动”以及“原典的研读”来“深化通识教育”;现在香港大学工作、近年热心推介通识教育的甘阳则提醒我们,美国通识教育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普遍采取深度经典阅读的方式”,以及“讨论课严格要求小班制”。过多地讲授“概论”与“通史”,缺少经典阅读与小班讨论,导致大学生“不读书而好求甚解”,这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中国发展道路选择的经济学哲
    当代中国构建人文精神的基本
    编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人文读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人文失落
    当代中国城市形态问题的人文
    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前
    中国电视电影的启动和发展
    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民主政治
    协商民主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会计理论发展:挑战与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