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试论陶渊明诗文中的崇高与优美           
试论陶渊明诗文中的崇高与优美
quo;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进桃花源之前的一路优美景象已经令人陶醉,而进入桃花源之后,更显一派恬淡宁静的自然风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在展现自然风光的优美之后,作者便开始真正为我们描绘淡泊宁静中呈现出来的优美景象:“相命肆农耕,日入所从憩”,“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样的桃花源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体,更是陶渊明社会审美的至境。
  虽然东晋时期的政治黑暗腐败,对生活抱着乐观的态度。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一旦脱离了束缚,就更加不吝对生活的赞美。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说明他当然明白衣食是生存的重要前提,但在足以维持生活后就不必再去追求了,因为它们的作用只是用来保障心灵的安逸娴静。他之所以多次出仕,原因也正在于此。他满足于这种虽然贫穷,却能使精神自适安然的田园生活,“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缕空常宴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虽然布衣蔬食,箪瓢屡空,他却仍能从窘境中体会到精神的欢愉和快慰,依旧显露出娴静洒脱、怡然自得的优美。
  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生死的问题历来是争论的焦点,唯物主义认为形尽神灭,形神相依;而唯心主义认为形尽神不灭,形神可分。陶渊明虽受玄学影响,却并未陷入清谈求仙的论调,而是坚定地站在了唯物主义的一边。他在《挽歌诗》三首中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挽歌诗》),他认识到有生必有死,形尽则神灭。最集中最形象地表达形影统一、形尽则神灭的观点的作品是他的《形影神》三首。

  三、崇高与优美的辩证统一
  而在康德的理论中,纯朴和高贵也是崇高的表现形式。“崇高的情操要比优美的情操强而有力”[1],“另一方面,优美感当中完全缺乏高贵的成分时,就会蜕化变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试论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
    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
    简析陶渊明与园田居的感情
    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从陶渊明诗文看魏晋审美之“
    从陶渊明的咏贫诗看他的固穷
    试论企业人力资源制度执行力
    试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
    试论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组织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