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热点的图谱分析 |
|
|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早期的“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揭开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序幕,以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为代表的通俗读物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经典教科书,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范例,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起点,改革开放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向新阶段。从李大钊、陈独秀到艾思奇、李达,再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他们身体力行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实践,摸索和总结出可供参考的经验弥足珍贵,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条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保证是坚持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方法是密切联系群众,落实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是关注民生和社会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依托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者和研究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问题和路径 此研究热点覆盖知识群0、2、3、5、13、14、15、20、2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涉及的重要关键词有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论、灌输论、以人为本等;问题涉及的重要关键词有意识形态、问题意识、价值认同、学院派作风、主观主义等;路径涉及的重要关键词有实践路径、路径选择、语言艺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现代化和生活化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具备厚重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大众化”的关怀与关注是有目共睹的。其中,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诉求,实践观和群众史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现了理论指导大众、大众传播理论的统一,体现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是实践着的人民群众,即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包括领导干部、党员、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广大工农群众等。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成为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的源泉和土壤。马克思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
|
|
上一个论文: 临床医学研究生德育教育调查与研究 下一个论文: 列宁 马克思主义最伟大的实践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