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工科论文 >> 工程建筑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论中国古代建筑形制的若干探究途径           
论中国古代建筑形制的若干探究途径
筑形象极为接近。其可信度亦应以石窟之体例大小而视。比之于现代之模型,则比例愈大细部愈出。
  
  三、中国古典建筑
  
  建筑于中国古代并未被视为艺术,如绘画、书法、诗歌等。而是归结为一种等级制度载于史籍。将建筑作为“分等辨级”的手段,利用这种手段,来巩固和体现封建等级制。在这种种限制之中,实际导致了在单体建筑中,制约了营造者对建筑单体的创造力,而使其转向于群体的组合。如在清季的园林和皇家陵园,无拘于轴线规矩,布局高低错落,更讲究建筑互相之间、建筑和自然形势之间的搭配——即所谓“因地制宜”。
  如果讲究建筑互相的搭配只是囿于建筑形制的僵化,“因地制宜”则可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妙所在。“地”之一字,即道出建筑所限的各种条件、投入费用、人力、财力、精力;“宜”则说明非是“权宜”,且有在特定条件下追求最好境界最高之意。举凡中国优秀的古典建筑,莫不与此四字有莫大关系。
  形制是一种理解和沟通,通过一定的观念、思想,一定的艺术形式和一定的审美价值(情趣)向广大观众提供信息。形制语义本身传达的准确性是灵魂和价值所在。
  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追溯,当然不应忽视对其形制的探究。但与其苦心孤诣的探究其真假形制,还更应着重探究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设计思想和空间意趣。
  
  参考文献:
  [1]屠友祥译.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同济大学出版社.
  [3]中国建筑史.建筑工业出版社.
  [4]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5]李霖灿.中国美术史稿.云南人民出版社.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中国哲学思想在太极拳形体动
    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眼中的中国
    论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史
    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课题——游
    浅议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道
    当代中国环境法的“实施困境
    浅谈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
    当代中国行政控权理论的理性
    中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建设
    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