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眼中的中国哲学           
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眼中的中国哲学
论文联盟*编辑。

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眼中的中国哲学

摘要: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确立了对中国哲学的肯定和赞扬的格调,他们借中国之镜以照自己,妍其所妍而修其所丑。两相对照当中,也凸显出中国哲学有着黑格尔的思辨模式或者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压抑不住也掩没不了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它也拥有西方由理性主义发展出来的科学主义所不能替代的优异和卓越。
  关键词:莱布尼兹;沃尔夫;中国哲学;普世价值
  
  作者简介:王馨,女,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师,从事西方哲学和政治哲学研究;王立新,男,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深圳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1QNCG24
  中图分类号:B5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11)04-0044-05收稿日期:2010-10-17
  
  一
  
  自从1275年马可波罗第二次受到忽必烈的接见,游历中国,写下《旅行记》,欧洲人开始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P191-195)之后,西方商人、旅行家和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与商人注重利益和旅行家注重山川地貌的兴趣完全不同,传教士非常重视对中国文化和民间风俗的了解。他们将自己在中国的见闻和对中国文化的感觉写信告诉西方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真正自觉的了解,大致应该从这个时代开始。到了16、17世纪,这种了解已经相当普遍而且也相当深入了。传教士对中国的观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转借,诱发了西方世界的知识精英甚至是哲学家们对中国的极大兴趣,他们开始用中国文化作为参照系来重新审视和裁衡自己的文化和哲学了。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1646—1716)与清圣祖康熙皇帝(1662—1712)的时代大致相当。据说莱布尼兹少年时代即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将这种兴趣一直保持到终生。莱布尼兹广泛搜集有关中国的材料和相关报告,试图向中国借镜,利用中国传统思想的资源,来推进自己深信的哲学体系[2](P10),以为他所创立的“普遍之学”奠基。直至今天,莱布尼兹仍然是“西方哲学家中最了解中国和中国哲学的哲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莱布尼茨对真空的研究及其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