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树华 邓恒进 牟仁艳 杨洁
企业、政府、大学和科研院所)”和“五要素说(企业、政府、大学和科研院所、中介服务、企业是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根据传导机制可以得出“创新产出与创新主体”问的关系,即产品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和科研机构,产业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而环境创新的主体是政府,这一结论与实际状况也比较吻合。
3.4创新主体与创新投入
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投人通过区域宏观、中观层面的配置,微观创新主体的有效运用,经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管理创新,转化为由环境、产业和产品组成的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产出,如图3所示的主动作用线路图。由于三种创新主体对三种创新投入都有需求,且需求强度的判定比较复杂,所以对于创新主体与创新投入的关系,采用了图2所示的表示方法。

4区域创新系统“四三结构”模型运行机理
4.1产出牵引机理
产出牵引是“四三结构”模型区别于其它区域创新系统模型的最大特点。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是以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为最终目标,为此应当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进行产品创新、产业创新、环境创新的定位,然后根据创新产出的定位确定区域创新内容,即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目标与内容,并由此引出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最后影响到创新资源的配置,如图3所示的主动作用路线的逆路线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牵引机理。LOCALhoSt
4.2要素协同机理
区域创新系统的诸要素需保持同步协同,任何一环出现短板都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出现冗余就会产生创新投入的浪费j。要素协同主要体现在(如图3所示各子系统内部):创新投入的协同,人才、资本、技术及其对应市场需要相互配套,如某些地区由于缺乏风险资本而使得科技创新成果的外流;创新主体的协同,企业、科研机构、政府在开展创新活动时需要进行反复互动;创新内容的协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需要相互促进,如管理创新成果因没有类似于专利的创新制度的保护总是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创新产出的协同,只有环境、产业、产品相互协同才能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当然,协同是暂时的,非协同是常态的,要素协同是区域创新系统的理想状况,这为各创新主体提供了相当的创新空间。
4.3循环反馈机理
区域创新系统中存在着众多的反馈回路,如图3所示投入——主体——内容——产出回路,直接把创新产出与创新投入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区域内环境中包含的人才市场资本市场与技术市场直接影响着创新投入的配置;投入——主体——内容回路,直接把创新内容与创新投入联系在一起如技术创新本身与技术就有天然的连接;投入——主体自反馈回路,如通过各微观创新主体的创新投入需求来调整区域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创新投入配置。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中需尽可能地利用好循环反馈机理,努力维持创新投入、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产出间的相互协同。
4.4主导转换机理
依据生命周期原理,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可以分为起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与二次创业阶段。尽管在各个阶段区域创新系统要素都需要协同,但根据非协同的常态化区域创新系统各个阶段必定存在着一些起主导作用的创新要素簇,而主导要素在不同阶段的转换就构成了主导转换机理。比如区域创新系统不同发展阶段中起主导作用的创新主体就存在转换,而这正好能揭示我国目前存在的要么一直由政府主导,要么纯粹让企业主导的两种极端做法的错误所在。
5结论
本文所提出的由创新投入、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和创新产出的区域创新系统“四三结构”模型对目前非常混乱的各种创新提法进行了很好的分类整理,为人们认识错综复杂的区域创新系统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将有助于创新主体在理清各种创新要素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决策和开展创新活动。目前各级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上可谓动作不少,力度不小,但往往总是成效不够,或者事与愿违。本文在纵向集成三种创新产出的基础上,研究区域创新系统内部关系,并提出“四三结构”模型的运行机理,将为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区域创新提供实务性思路。当然,为增强“四三结构”模型对于指导实践的实际可操作性还有许多工作去做,如需从四维度十二个要素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确定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阶段提供依据;需深入研究区域创新主体主导作用的发挥条件及转换时机;需利用发展成熟并已经成功实施二次创业的区域创新系统验证“四三结构”模刑;需运用“四三结构”模型理论对正在发展中的区域创新系统进行诊断,并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有关“武汉东湖高新区刨新系统运行的‘四三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将在另文专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