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和地方承担,而我省的矿山企业因经济效益普遍较差,资金投人的严重不足,地勘工作的布置就像“蜻蜓点水”,只能安排一些“小而快”的项目,或工作程度较低的项目。对于耗用资金较多,工作周期较长的勘查项目,长期无法安排,导致我省矿产资源勘查程度较低,大宗支柱性矿产资源储量增长迟缓。
(2)矿产资源开发缺乏规划,部分矿产供需总量失衡,布局不够合理。我省目前可供开发利用的大型一超大型矿产地较少,仅有多宝山铜钥矿区和逊克县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区。全省已开发利用3,8%个矿山企业中,小型矿山占94.4%。由于矿山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导致矿产资源的开发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问题较突出,生产结构不协调,资源利用水平低。目前,已有数家骨干金矿山企业因资源枯竭而关闭,个别铜开采矿山和大部分铁开采矿山,也将面临闭坑危险,接续资源严重不足。
(3)经营粗放,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仍比较严重。我省大部分矿山,尤其是个体采矿者,采矿、运输、选冶所使用的方法原始、落后,采矿经营者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表弃里等现象屡见不鲜,资源回收率很低,浪费严重。一些多元素共伴生的综合矿床,企业只能开发利用其主要成份,其它成份则无法回收而浪费。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低下,加上矿山所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极低,导致“三废”污染,生态破坏,诱发崩塌、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经济损失惨重。
(5)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监督管理存在薄弱环节。locAlhosT目前,我省矿业法规、政策、规划、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对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现象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对矿山开发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未能进行有效的监督;矿产监察、督察等监督管理机构尚不健全,难以及时查处破坏浪费资源的违法行为;矿业权市场尚未健全完善,采矿权人保护和节约矿产资源自我约束意识尚未形成。
3对策建议
(1)构建矿产资源经济区。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地质成矿规律造成的,从我省不同成矿带上的矿产资源状况及其特点人手,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在区域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首先构建矿产资源经济区,然后规划出各经济区矿业产业布局,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矿产资源,促进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省三个矿产资源经济带和七个矿产资源经济区的划分设想如表2:

依据胡小平,《我国矿产资源经济区划与产业布局》,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6.;姚书振等,《黑龙江省矿产资源评价项目报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2006. 6.编制。
(2)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优化矿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首先,要认真分析我省矿产资源经济区的特征,制定符合经济区发展要求的资源开发目标。对在我省经济发展中有重大影响的矿产开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按规划和管理,逐步关闭、取缔和改造那些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矿山,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增大企业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对我省银、铂、把、钨、铝、磷、钾矿选矿工艺和一些重要非金属矿产的开发利用问题进行重点科技攻关;三是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提高工艺和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深精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能力;四是制定优惠的矿产资源经济区开发政策,吸引各方面的资金力量,以矿产资源经济区开发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
(3)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勘查的基础地质工作。围绕我省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以国家急缺和战略性矿产为主攻矿种,同时兼顾重要经济区和矿产,重点安排在重要成矿区(带)和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地区进行勘查。同时,加大对已有矿山深部及外围的找矿力度,以期实现地质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鼓励并积极引导企业,个人和外商投资勘查矿产资源。在公益性地质矿产调查发现矿产后,及时向社会发布地质调查成果信息,积极组织探矿权招标,鼓励国内、外投资者通过市场竞争方式获取探矿权,鼓励矿山企业建立资源耗竭补偿机制,进行后备基地勘查,扩大资源储量,提高资源保证程度。
(4)积极开拓国内外资金、资源和市场。利用外资勘查、开发省内矿产资源,实施“请进来”战略。改善投资环境,完善矿业权市场,鼓励省外、国外投资者来我省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并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利用省外、国外矿产资源,鼓励和支持地勘单位和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内蒙古、蒙古国和俄罗斯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开辟我省紧缺矿产的稳定供应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元化的矿产资源供应保障体系,以优化省内的矿产资源配置。
(5)建设“绿色矿业”,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开展矿山开采引发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研究,探讨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的建立。要求矿山开发的收益要大于其引发生态环境改变而产生的负效益及恢复生态环境所产生的支出。对现有的矿山业,通过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改进生产工艺、调整产品结构等方法来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对新建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的规定,一开始就把环境目标纳人计划统一考虑并认真实施,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