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书信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免费范文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 而不为也           
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 而不为也
温铁军博士答记者问

今年以来,三农问题被提高到“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被强调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于是,社会各界便纷纷热炒“三农问题”。此刻应该提示的是有关背景:十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广泛讨论和相关政策研究。兹摘要如下:
1989-1991年出现了改革以来首次农民收入连续3年增长速度为负数的情况。农业部范小建副部长曾经骑自行车考察20多个县,他关于农民负担过重的政策建议得到当时农业部刘中一部长的重视,中央十四大之前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上,也有很多老同志提出过关注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意见。
1993年农业部刘江部长组织大批干部下乡蹲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司杜鹰司长通过安徽调研写出了“一个农业大省面临的困境”,也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当年5月《经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解决农业问题“功夫在农外”。
此后,由于中国经济进入高涨和“过热”,这些同志所提出的问题被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城市改革加快掩盖了。
1994-1995年粮食产量在需求拉动和价格政策刺激下大幅度增加的时候,少数坚持搞农村基层调研的人提出“新一轮粮食过剩”的可能,1995年有“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不同意见分析”,以及对过度紧缩影响就业和内需的不同意见,1996年则有“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等文章引起讨论。1996年秋季,以“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为标题的文章,发表在《战略与管理》上,明确分析了“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对三农问题的影响。localHOST……
综上所述,所有这些从基层调研出发、比较实事求是的政策研究工作,都发生在1997年再次出现“卖粮难”之前,对那以后的问题,确曾提前予以警示。看来,不是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不到位,而是温家宝总理所强调的“科学决策”客观上没有条件实行;或云“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一、 “三农”问题是怎样被提出的?
社会上一般误认为“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才被决策层采纳的”。但有“温三农”绰号的温铁军却不能苟同。他在2003年4月9日回答安徽《决策咨询》编辑部记者采访时,针对性地回顾了十多年来关于三农问题的提出和观点的形成过程。
记者:温铁军同志,从我能够搜集到的资料看,是您早在1996年就把“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作为两个制约三农问题的关键提出的。我们的问题是,您为什么把农民问题置于三农问题的首位,为什么说“中国并不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是一个农民大国”?还提出“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农业经济科学”;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行综合的改革,并且出路在三农之外,这如何理解?
温铁军:看来,你们是有备而来。但这几个问题在我1993年以来的文章中都作了很详细的说明,拿来读一下答案就出来了。为了不耽误读者的时间,也给你们一个“独家”,我想换个话题。
安徽不仅是大包干的发源地之一,其实,也是我们10年前讨论并且基本上形成三农问题的主要观点的地方。因此,尽管我历来不愿意参与北京学术界的争论,但却认为应该把三农问题提出的过程作为背景介绍给安徽的读者。
其实三农问题的有关讨论的源头是比较远的,并不是近来才提出。而且应该说是科学决策的产物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说远,可以从1985年农村政策部门提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讨论开通城乡的政策算起;因为从那以后,耕地的“双重功能”问题、“8亿人给2亿人搞饭吃”的问题等等,农村政策负责人早就都提出来了。其实,我们历来就强调城乡二元结构属于中国的“基本体制矛盾”,直到去年党的十六大把这个观点写入正式文件。所以,应该说经历了18年的反复了。
说近,可以从1991年后的关于农民负担的调研和政策讨论算起;从那以后,今天才引起人们关注的农村的税费改革、金融改革、机构改革和流通改革等,各种“农业外部”宏观环境的改革早已相继进入试验课题,至今也有十多年了。
说最近,也得从1996年“三农问题”这个概念的正式见诸报刊发表算起。那以后的问题,似乎更加复杂、日益严峻。因此,最少也有7个年头了吧。
1985年农村政策部门提出的开通城乡的建议没有条件实行。1988年价格改革失利、通货膨胀发生,1989年搞“关停并转”导致城市“三角债”、经济下滑,在这样的宏观变化影响下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开始连续3年下降,这在改革后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
当时,农业部范小建司长(现任副部长)骑自行车微服私访了20多个县,了解农民负担问题,并把调查结果上报给农业部,指出农民收入下降导致相对负担很重,已经影响到党和农民的*关系。刘中一部长对他的调查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并且力排众议,决定以个人名义实事求是地向上汇报。这时期,还有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前后的很多讨论。可见,90年代初期就已经发现并涉及到了三农问题的相关内容,政府有关部门是清楚的,只是还未引起社会上足够的重视。
第二次关于三农问题的深入讨论是在1993年。政府换届之后,农业部的刘江部长组织人员到各地蹲点,当时农村实验区办公室主任杜鹰同志(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农村司长)带人在安徽蹲点,对财政、金融、税收、计划和工商等各部门做了大量调查,形成了题为“农业大省面临的困境”的调查报告。该报告那时就已经强调,农业农村问题涉及到包括财政、金融、税收、计划和工商等的宏观政策和外部环境,不应该再就农业谈农业。刘江同志也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93年年中,我作为调查组成员,根据安徽调查在《经济日报》上公开发表了题为“汝果欲支农,功夫在农外”的文章,认为农村问题主要受宏观政策影响,而不是简单的农业问题。
之后的1993到1996年期间,由于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涨期,需求拉动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收入又有增长,农村困境相对缓解;同期的城市改革力度加大,反映农村问题的声音虽然小了,但讨论却在不断深化。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看了《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 而不为也》的网友还看了:
    [免费范文]温铁军认为城镇化解决不了农民致富
    [免费范文]温铁军:破除农民增收的体制症结
    [免费范文]温铁军:解决土地问题需从三方面下手
    [免费范文]温铁军细说中央一号文件:一些问题尚未直面
    [免费范文]温铁军:为农民增收指出三条通道
    [免费范文]温铁军:为农民增收指出三条通道
    [免费范文]温铁军:中国入世对“三农”问题的挑战
    [免费范文]温铁军:三农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免费范文]温铁军:耕地为什么不能私有化
    [免费范文]温铁军:市场、政府双失灵下的“三农”问题

    免费范文
    普通论文学校后勤工作总结
    普通论文**公司党委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
    普通论文大厦出租场所综治责任书
    普通论文社区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普通论文*党员先进性的楷模(采油技师事迹
    普通论文区国税局文明税务所建设标准
    普通论文安装公司2007年工作总结
    普通论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普通论文《颂祖国建小康》歌咏比赛开幕词
    普通论文铁路护路演讲稿
    普通论文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普通论文奥美的用才之道
    论文
    普通论文[法律论文]公司性质在法国的争论与
    普通论文[经济论文]从“南海公司”和“安然
    普通论文[工程建筑]有效控制泵送混凝土施工
    普通论文[企业管理]浅谈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
    普通论文[今日更新]浅论社区组织体制创新
    普通论文[法律论文]毛泽东改造罪犯思想研究
    普通论文[今日更新]全程教育学习简论
    普通论文[免费范文]联合利华乡村攻略
    范文大全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经验交流:加强机关作风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机关支部关于第二批先进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2012年某乡镇社会治安重
    普通范文[先进性教育]先进性教育 心得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2012年“四群”教育活动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皎洁的玉兰-天使的心(护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机关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汇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对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
    演讲致词
    普通演讲[节日祝福语]公司年会游戏节目大全
    普通演讲[英语演讲稿范文]Crossing the Sea
    普通演讲[竞聘演讲稿]研究生辅导员竞选稿_
    普通演讲[庆典致辞]物业公司业主联谊晚会致辞
    普通演讲[会议发言稿]在防汛防旱工作会议上的讲
    普通演讲[竞聘演讲稿]竞聘演讲稿范文
    工作范文
    普通公文方案[企划方案]机关领导干部读网规章制度
    普通党建工会[入党相关]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入党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公司从业人员离职制度
    普通公文方案[活动方案]##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
    普通汇报体会[心得体会]大学军训心得体会
    普通总结[个人总结]初中班主任学期工作总结
    普通汇报体会[征文演讲]打渔人庆祝新中国60周年征
    普通总结[年终总结]教师年度个人工作总结
    普通总结[调研报告]强化外贸企业服务调研报告
    普通领导讲话[工作报告]县第六次妇女代表大会的报
    普通汇报体会[心得体会]学习酉阳效能建设心得体会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农经统计工作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