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免费范文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           
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
要我们灵活运用,在实践中,教师们正在运用与创造有效的形式。如,团队观察与个体观察、他人观察与自我观察、主题观察与散点观察、现象观察与对象观察、专业观察与普通观察、实验观察与常态观察、单一观察与对比观察、借助工具观察与非工具观察、问题观察与经验观察。所有的观察都可以灵活地运用。
  
  四、优化文化:合作、日常、自觉
  
  (一)走向合作
  教师在学校中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是“教研组”,但是教研活动中教师之间的合作常常呈现出貌合神离的“马赛克现象”,相互之间缺乏信任与理解。教师间的合作应遵守如下准则:第一,共同旨趣基础上的对话。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必定依托于这样的一种研究旨趣:老师们对于教学的观点可以不一,对于现象的理解可以迥异,但可以同样表现出对课堂微观世界的高度关注?对课堂细节的价值的充分理解。这种共同的旨趣使老师们拥有了可以对话的共同话语,使课堂研究在相互启迪中走向合作。第二,个体思考基础上的共享。个体思考是合作的基础,一种合作的文化必定是强调个性,在课堂观察的集体反思之前,必得有一个个体思考的环节,当参与集体反思的每一位都是带着个性化的思考而来的时候,合作才是高品位的。第三,直面事实基础上的坦诚。教师共同直面事实,然后坦诚相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既不空洞吹捧,又不刺伤他人,无论是观课者与执教者之间,还是观课者与观课者之间。一种美好的合作文化首先是一种精神上的融洽,其次才是技术上的互惠。
  
  (二)走向日常
  一些教师谈到,说是课堂观察应该“教科教研相结合”,这话说到点子上了。第一,避免“运动化”,有的教师只有到“课堂观察活动”的时候才有意识地运用课堂观察的方法去进行课堂研究,而在日常的听课、评课活动中排斥这种方法,这种把课堂观察研究“运动化”的做法,必然导致研究方法最后的失落,教学研究是不能一阵风的;第二,避免“贵族化”,把课堂观察看作是少数教师的研究方法,跟大多数教师无关,这就是课堂观察的“贵族化”倾向。课堂观察在学校中的推进可以由部分教师先行尝试,但最终必须成为全体教师研究课堂的常用方法之一;第三,走向日常化。课堂观察的日常化,就是要把课堂观察作为常规武器来使用,可以在每一次课堂观摩中运用。把课堂观察“运动化”与“贵族化”,与我们现今课堂观察偏于繁琐、过于强调专业化有关,所以,课堂观察要走向日常化,还需要我们建立以简捷化观察为主的、多种观察方法相互补充、可以选择的课堂观察的方法体系。“走向日常”的实质,就是“课堂观察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教研生活”。
  
  (三)走向自觉
  外在的制度与相关活动的组织是重要的,其重要性在于提供了研究的环境,促进了一种研究文化的形成。但如果这些制度与活动最终不能促使教师走向自觉,那就是低效或者无效的。第一,走向自觉需要理念的深刻变革。一个人,只有自己坚信的东西才会自觉地践行。“真正决定教师教学行为的是教师的个人理论……在教师个人理论的转变过程中,‘外力’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教师个人理论的转变不是仅仅依靠外力的‘指示’和‘指导’就能实现的,它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自觉发现。”第二,走向自觉需要行动的持续跟进。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某一种研究的方法可以一蹴而就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课堂观察只做一次或几次是不能奏效的。没有一种“自觉”的行为可以不经历“坚持”就形成,只有在长期坚持下才能深刻体会到课堂观察带给我们的种种惠泽。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坚持对某些老师做跟踪观察,在跟踪观察中促进某些老师的实实在在的进步;对于教师自身来说,更是需要坚持着运用课堂观察的方法,在长期坚持中实现累积式的成长。
  教师如何做课堂观察,教师如何做好课堂观察,教师如何在课堂观察中获得发展,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事关课堂观察有效开展的问题。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与我们固定有研究文化相关,与我们现时的投入深度相关,与我们对课堂与课堂观察法的理解与操作相关,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实践与超越。

上一页  [1] [2] [3]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基于CDIO模式的软件工程课程
    基于SCP模型论企业经济战略的
    浅谈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工程项
    浅谈基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探
    浅谈基于AT89S51单片机的信号
    浅谈基于RFID系统的超高频室
    浅谈基于环签名的电子拍卖方
    浅谈基于磨床的典型结构工艺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
    中国制造面临困境根源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