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
|
|
须坚持教学内容、方法及措施有利于促进学生正常发育,增进健康,提高体能,养成正确良好的身体姿势和行为规范,要把学科、学生、社会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国情,同时应体现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 3、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坚持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的健康水平又体现区别对待,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4、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既要处理好当前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观以及终身体育意识、行为和能力的培养。 5、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要重视加强学生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能力,不断提高健康水平。 三、正确发展和引导学生的体育兴趣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是《课标》提出的第二个理念。 发展体能学习的过程通常分为:(1)产生锻炼动机阶段(2)选择运动手段和方法阶段(3)适宜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的经常锻炼阶段(4)合理恢复阶段。从以上四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无疑是很重要的,没有唤起学生锻炼的欲望,体育学习就会是"无水之源"。可以说,体育兴趣是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内驱力,是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心理因素。因而,《课标》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兴趣,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重视学生兴趣并不是教师一切围绕学生的喜好转,更不是兴趣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兴趣,那种认为学生的体育兴趣是体育课程与体育课改的唯一依据是错误的。例如,在体育教学中,不少学生对单双杠等器械练习、耐久跑、韵律操不感兴趣,哪是否就该把这些内容从教材中淘汰出局呢?如果是这样,全班五十个学生可能会有几十种运动兴趣,教师如何把握教学?唯一的方法是让学生自由练习,又绕回到那个年代的"放羊式"教学。 真理和谬误只有一步之遥,偏离了"度",真理就成为谬误了。体育课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社会活动,具有社会制约性,它势必要反映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在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中,首先强调的就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学生的体育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体育实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
|
|
上一个论文: 探索当前校园集体舞推广策略 下一个论文: 在当前体育课中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