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塞林文化冲突理论的分析与适用——以广州城中村农民工犯罪为视角           
塞林文化冲突理论的分析与适用——以广州城中村农民工犯罪为视角
大转向。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广州城中村外来农民工犯罪现象并非仅有一种合理的解释理论,并且文化冲突理论并非可以解释人类古往今来的一切犯罪现象。而事实上,犯罪学的各种方法和理论都是局部性知识和局部性理论,因此任何犯罪学理论都不能异想天开地为自己设置一个不切实际的宏大理想,试图凭一己之力而提供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普世真理。尽管文化冲突理论作为一种多视角综合性的犯罪学理论,体现出了文化视角论研究的独特价值;但从更为宏大的开放性多维视野中来看,其仍然是犯罪学适用范围相对广阔的研究视角之一,不可能包罗万象,解释所有类型的犯罪现象,所以不能对文化冲突理论抱有过高的幻想。任何理论都有其射程,都有其有限性和相对性,而不能无限扩张。在特定场景中都能够发挥其无可代替的独特作用,但同时也一定要对自身的局限性抱有清醒认识。因此在特定范围内对特定犯罪现象发挥其特定的解释功能是对文化冲突理论最好的学术定位。


参考文献
    [1]曾小华.文化·制度与社会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2.
    [2][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7—18.
    [3][美]R·本尼迪克.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
    [4]傅铿.文化:人类的镜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45.
    [5]严景耀.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54.
    [6]吴宗宪.西方犯罪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481—482.
    [7]李锡海.文化与犯罪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172—173.
    [8]张孔见.城中村大透视[J].城乡建设,2001,(6):53.
    [9]《广州市流动人口犯罪研究》课题组.广州市流动人口犯罪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17.
    [10][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美]索尔斯坦·塞林.犯罪:社会与文化[M].许章润、么志龙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6.
    [11][美]塞林.文化冲突与犯罪[J].许章润译,

青少年犯罪研究,1997,(8):12.
    [12][美]路易斯·谢利.犯罪与现代化[M].何秉松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23.
    [13]何怀宏.观念的力量[J].读书,2008,(1):112.
    [14]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397.
    [15]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22.
    [16]张晓峰.廉租房的进入、退出机制与资金解决,http://blog.sina.com.cn/s/blog-4dOc2166010009hs.html.
    [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9—120.
    [18]衣俊卿.20世纪:文化焦虑的时代[J];求是学刊,2003,(3):10—11.
    [19][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65.
    [20]吴宗宪.犯罪亚文化理论概述[J].比较法研究,1989,(3):83.
    [21]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9.
    [22][德]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M].郦红红、那滨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66.
    [23][美]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61.

上一页  [1] [2] [3] [4] [5]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下的工业设
    浅析社会文化在当代时装摄影
    中西社会文化的差异及其渊源
    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俄罗斯重评斯大林思潮的社会
    透过网络文化特性分析大学网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校园网络文化的积极审视
    物理文化在物理教学中的魅力
    教师教育体制创新与文化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