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新课程中质性学生评价的基本途径           
新课程中质性学生评价的基本途径
[摘要] 质性学生评价是从“质性研究”的视角关注学生评价,其评价途径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探索学生评价的基本路径,让评价者走进质性学生评价的“时空隧道”,寻找学生评价“显性”的路径,开发“隐性”的路径,凸显其“质性”特征,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实现质性学生评价的基本途径及案例。
  [关键词] 新课程;质性学生评价;评价途径
  
  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1] 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要逐步由“量化”走向“质性”。要真正实现这种转变,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其次是要掌握新的评价技术,寻找有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评价途径。
  
  一、质性学生评价的界定
  
  质性学生评价是以人本主义为认识论基础,主要通过观察、访谈、描述与解释等方式,对学生在真实学习情境中的状态、行为和水平等进行评量,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学生的各种特质,使评价者(教师、学生、家长等)与被评价者(学生)达到共同心理建构的过程。它是对量化学生评价的批判和革新,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学生评价,而是对量化学生评价的统整,适当的评价内容或场景中仍然可以使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评价。[2]
  
  二、质性学生评价途径的设计与案例
  
  由于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状况和水平的评量,因此可以沿着学生的学习路径去探索学生评价的途径。本研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用分类学的视角,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探索学生评价的基本途径,即进入学生评价的“时空隧道”。
  (一)空间通道:实现课堂内和课堂外评价的整合
  从评价发生的空间上看,既包括课堂教学中的质性评价,也包括课堂教学外的质性评价,因此,要实现评价在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整合。
  1.课堂内评价
  课堂是实施质性学生评价的基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课题(课时)性评价。所谓课题性评价,是以新课程教材中单元—课题结构的 “课题”为单位,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行为进行的评价。它以实现课程、教学和评价的整合为目的,充分体现了评价的发展功能。下面以分类的方式,从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视角,进一步探索课题性评价的路径。
  第一,从学习方式上开辟学生评价的途径。
  在新课程中,提倡采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学习方式的进程,对每一个环节展开评价。下面仅以探究学习为例进行说明。
  例题1 探究学习中学生评价的途径(探究性评价)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我们将美国著名学者施瓦布(J.J.Schwab)的“探究学习”应用于课堂教学,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创设学习情景、制订计划、搜集与整理材料、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应用。评价途径有:
  情景型评价:在创设学习情景中,对学生的表现行为展开评价。操作:在教师提供新闻材料、图片分析、案例研究、角色扮演、戏剧小品等情景后,学生是否能明确为什么?他们想发现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即对学生面临、发现、产生的问题进行评价。
  计划型评价:对学生在“头脑风暴”和制定探究方案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观察学生能否预测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选取关心的焦点和确定几个可能的探究方向?是否明确任务,即需要分成几个组(Who)?每个组的任务是什么(What)?如何完成(How)?需要在哪里完成(Where)?什么时候完成(When)?
  材料型评价:对学生在搜集、整理材料中的状况和水平进行评价。既要考察学生查阅文献、实验、实地考察、调查和采访、个案追踪分析等的行为表现,还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分类、制作图表、分析和评价等的加工水平。
  成果型评价:对学生在证实或否定预测与假说时进行的价值判断。主要考察学生:能否解释获得的信息;形成并修正判断;证实、抛弃或改变假说与预测。
  交流型评价:考察学生表达、交流和合作的表现。考察学生能否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见解,并和他人进行交流,如进行一次角色扮演、进行一场辩论、创作一个故事、组织一个展览、完成一份报告等。
  应用型评价:对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产生社会行为和进行社区服务的状况进行评价。学生能否根据结论积极参与有关问题的社会决策?学生能否在条件适宜的情境下运用自己调查的结论,采取相应的社会行动?
  当然,也可以根据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小组活动、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把评价的途径设计为:小组活动型评价、头脑风暴型评价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课题——游
    基于CDIO模式的软件工程课程
    TBM应用于重庆轨道交通工程中
    英美文学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与微
    试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统计观
    传统中学作文与新课程作文的
    轨道交通工程中利用竖井施工
    浅谈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在城
    安装工程中的管内穿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