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必然性  实现途径
  论文摘要:构建社会王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着深厚叮马克思王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又有着反映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丰富内涵;提出构建社会五泛和谐社会既体现了对社会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反映了对社会发畏出存在司题能清醒认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要从确立社会目标‘芝行利益分析、实施制度安排、着手意识培育等四个方面着手,正确处理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
  在我们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伊始,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并且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重点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要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又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搞清楚这此问题.对于中国真正走向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和谐社会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溯源
  社会它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本,更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口马克思王义关于社会发展中社会目标和社会基本矛盾若干理论问题的论述.是其重要的方面无论是从社会理想、社会运行、社会变迁,还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都有丰富的理论论述值得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去领会、把握。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论断为构建和谐
  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辩证的,一方面两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另一方面两者之间又是一种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但是,社会发展是以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前提的。在现实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和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比较紧张的因为“社会”往往容易成为类似于霍布斯所说的“利维坦”怪物,以所谓的普遍意志凌驾于每一个个体的人之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虚构的集体”就是社会与人对立的一个例证。他们说:“从前各个个人所结成的那种虚构的集体,总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使自己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由于这种集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支配的阶级说来.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集体,而是新的侄桔。”所以.要通过生产力和制度变革,解决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协调。一方面,要关注人的发展,“‘不言而喻.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社会的发展通过人的发展得到实现。另一方面,通过社会的发展实现人的发展,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人的发展以社会的发展为前提。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交往关系”的论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发展中交往关系是普遍而又广泛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交往普遍化的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现实看作是一个与人们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的扩大、与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的彻底消灭相一致的过程,一个不断地消灭人的活动的地域局限和民族局限的过程。孤独的个体如果不与其他个体交往,也就没有联系,不会产生社会关系。交往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通过交往,人的个体活动加人和转化为社会活动总体,形成了社会的各种关系形态。马克思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的交往使每一个民族同其他民族都有依存关系,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世界历史性的经济活动,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自由的平台,人们之间建立起更广泛、更普遍的相互交往关系。在相互交往中,双方都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促进了各自的全面发展。“个人的世界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作为世界性存在的人,既是高度社会化的人,又是高度个体化的人。但是只要存在交往活动,就不可避免会有冲突与斗争。我们不否认很多交往关系必然是冲突,需要通过斗争去解决,但是我们更要注意到,也有更多的交往关系是可协调的,是可在协调中形成“合力”的。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论断为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社会主义民主和民主社会主义
    从人本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
    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下的工业设
    浅析社会文化在当代时装摄影
    中西社会文化的差异及其渊源
    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俄罗斯重评斯大林思潮的社会
    法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