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我国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区域差异分析           
我国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区域差异分析
了财政支农份额变化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相对重要性变化之间的关系。由图2可知,尽管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下降,但由于GDP中农业份额也呈波动性下降走势,两者的比值并没有下降,反而呈波动性上升。由此说明,我国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支持程度并没有出现实质性下降。从区域比较来看,东部地区这一指标要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比值最高且呈稳步提高的趋势,这也反映东部地区财政支农总额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所以较低,原因之一在于农业GDP所占份额较低。

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收集整理。  
  
  三、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区域差异
  
  财政农业支出的项目结构直接决定了支出资金对农业领域中不同公共需求的满足程度。如前所述,本文采用小统计口径分析地方财政支农支出。《 中国 统计年鉴》2003年后对各地区财政支农支出的项目进行了调整,之前分为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2003年后调整为农业支出、林业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统计项目不一样了,但加总的总额是一致的。东中西部地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支出占财政农业支出总额的比重都偏高,2002年以前东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最高曾分别达到47%、68%与72%,其中中西部地区要高于东部地区。在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中,绝大多数属于非生产性支出,其中由于机构膨胀、行政经费支出刚性等原因,用于农业事业单位人员机构经费比重大,且增长速度很快,而农业 发展 以及为农业事业发展提供保护和服务的农业专项经费支出比重较小,且增长速度缓慢。因此,事业费支出比重偏高必然削弱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 经济 增长的带动作用。需要说明的是,2003年以后因为《中国统计年鉴》对各地区财政支农支出的统计项目进行了调整、以及县乡精减机构和人员,这一比例在三大区域都大幅下降,西部、中部地区的下降幅度要超过东部地区,这表明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有所优化。
  
  四、地方财政支农资金效率区域差异
  
  在我国现阶段鉴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财政支农支出水平不可能在短期内大幅度地提高,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就更为重要。下面用地方财政农业支出与其所获得的经济成果之比来比较分析我国地方财政支农资金区域使用效率。
  (一)地方财政支农资金的区域产出效率分析
  从理论上讲,农业产出增长是各种投入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无法分清不同渠道资金投入作用的大小。因此,分析时只考虑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的作用。财政农业支出的产出效率是指每一元财政农业支出所对应的农业增加值的数额。东中西部地区农业增加值与财政农业支出资金总额的比值不断下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后,大幅度增加了水利方面等的农业基本建设支出,而这方面的支出金额较大、周期较长,主要具有长期的生态环境效益,对产出的影响时滞较长,短期内经济效益难以显现,导致对农业增加值的贡献较小。从区域对比来看,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的产出效率最低,中部地区最高,因此,在加大西部财政支农力度的同时要重视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二)地方财政支农资金的区域产出弹性分析
  财政支农资金的产出弹性是指财政农业支出总额增长1%,所引起的农业GDP增长的百分比。一般用产出弹性系数来表示产出弹性大小,产出弹性系数是农业GDP增长速度与财政农业支出总额增长速度之比。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产出弹性系数越大,表明财政农业支出增长带来的农业GDP增长速度越快,财政支农支出效益就越好;相反就越差。尽管现实生活中资金投入是农业GDP增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财政农业支出也仅仅是农业发展资本来源的一部分,换言之,农业GDP增长不完全是财政农业支出增长引起的,不可以用短期内产出弹性系数的变化直接说明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GDP的影响。但是通过观察产出弹性系数连续多年的变化,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干扰,较为客观地反映财政农业支出的效益状况。
   计算 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GDP的增长速度大大低于财政农业支出总额的增长速度,二者的比值除个别年份外均小于1,表明财政对农业投入增加一元钱,却不能获得高于一元的增加值回报,财政农业支出的经济效率不高。区域对比表明东部地区这一状况要略好于中西部地区。从波动幅度而言,中西部地区财政农业支出的产出弹性系数的波动幅度较东部地区要大,尤其是中部地区,波动幅度最大。中部地区1999年因农业GDP负增长而使财政农业支出的产出弹性系数达到最低比值-5.48,2005年则因财政支农总额增幅减缓,以及农业GDP因国家对粮食实施补贴刺激了粮食生产导致农业GDP增幅较大而使这一比值达到最大值1.84。这种不稳定也说明了农业GDP的增幅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五、结论性评价
  
  本文在大量查阅相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区域财政支农支出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
  其一,从财政支农支出总量来说,东部地区财政支农总额与人均总额都是最高的,但因农业各税收入也高,所以财政支农支出净额相较中西部地区反而要低,而且在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后比较差距更大;从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总额与财政收入总额增长速度的比较来看,东中西部地区执行《农业法》的效果均不理想,其中尤以东部地区为甚。
  其二,就财政农业支出力度而言,尽管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农总额与净额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较东部地区要高,但因为农业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考虑农业在区域经济中的相对地位,中西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财政支农的力度反而较东部地区要低。
  其三,财政农业支出项目结构不尽合理。这主要表现在各项事业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偏高。根据李焕彰,钱忠好(2004)两位学者对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的计量分析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浅析我国目前交通工程的现状
    从赵作海案看我国的司法制度
    我国物价变动会计研究状况评
    浅析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现
    浅谈我国会计研究现状
    关于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定位的
    我国现阶段法学本科教育完善
    我国在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期间
    探析我国建材检测行业的现状
    试论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