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学校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           
学校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
  [摘要]学校 教育 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要渠道。运用测验法、问卷法、实验法等对学生创造力 发展 特点、教师创造力观念和学校里创造力培养的教学行为进行探讨,并从三个方面讨论研究结果:探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特点;从教师创造力内隐观的角度论述教师观念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从课堂教学、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和合作学习三个方面分析学校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途径。研究发现,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完善教师关于创造力的观念、 科学 合理地组织教学、充分利用课外兴趣小组。 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收集整理。
  [关键词]学校教育;创造力;教师创造力内隐观;教学行为   
  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并强调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其基础是要培养创新人才。在2010年2月28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再次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本文从学生、教师和教学行为三个方面入手,考察了中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特点、中学教师的创造力观念,并探讨了教学行为措施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等,以期为更好地在学校教育中进行创造力培养提供借鉴。
  
  一、中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特点
  
  学校教育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要渠道。了解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特点,是创造性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创造性人才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创造性思维加创造性人格的统一体。本部分以中学生为被试,分别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两个方面探讨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特点。
  本研究选取普通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的学生共358人,通过测查中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提出来考察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点。所谓创造性问题提出,是指学生根据认知任务的要求将创造性思维运用于问题提出中的能力,在本研究中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背景材料,要求学生就此提出问题。例如,“基因科学发展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发达,假设未来的基因科学可以根据任何一个细胞而复制出任何生命。你准备探究哪些与此有关的科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从创造性问题提出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三个维度进行计分。根据吉尔福特(J.P.Guilford)及托兰斯(E.P.Torrance)等心 理学 家的理论,流畅性是指问题解决者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问题给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和方案,即学生给出答案的个数;灵活性是指问题解决者能对所给定的问题产生尽可能不同种类的解决方案;独特性是指解决问题方案的独到之处。
  研究发现,在创造性思维上,中学生的流畅性和灵活性两个维度得分的年级差异基本趋同。具体说来(如图1所示),在初一至高一阶段,中学生在流畅性和灵活性方面的得分随年级的升高而升高,高二年级的得分比高一有所下降;而在独特性得分上,高中学生明显高于初中学生,但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均表现出一年级学生比二年级学生的得分略高。
  
  对于创造性人格的测查,本研究采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该量表包括好奇心、想象力、冒险性和挑战性四个分量表,共50道题。要求被试判断题干中描述的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行为特点,包括“完全符合”“部分符合”“完全不符合”三个选项。被试选择“完全不符合”得1分,选择“部分符合”得2分,选择“完全符合”则得3分。被试得分越高,说明被试的创造力倾向越高。创造力倾向的冒险性、好奇心、想象力和挑战性四个维度上的得分为各维度题目的平均分,即为被试在该维度上的得分。
  分析学生在创造力倾向量表上的反应,可以看出在创造性人格方面,中学生的冒险、好奇、想象和挑战等四个维度的发展特点基本一致。具体说来(如图2所示),初一或初二学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高一学生的得分有了明显的上升,到了高二又有所下降。
  
  从研究中可以看出,无论在创造性思维方面,还是在创造性人格方面,高一学生都表现出了最高的水平,这可能是由于高一学生相对初中生更加成熟,因此在情感和认知方面都表现出更高的水平;同时,相对于高二学生,高一学生的课业比较轻松,有相对多的心智和精力去尝试创造性的活动,所以表现出创造力水平高的现象。
  
  二、教师的创造力内隐观
  
  教师是学校教育中的直接行动者,教师的观念既会体现在其教学行为中,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研究考察了教师持有的创造力观念。斯腾伯格(R.J.Stemberg)把创造力理论划分为外显理论(explicit theorieg)和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ie8)。创造力的内隐理论也称为内隐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所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关于创造力概念、结构及其发展的看法。教师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创造性内隐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创造性学生的态度、对创造性学生行为的评价和判断,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交往方式。了解教师的创造性内隐观是开展创造教育的前提。因此,笔者通过收集前人研究结果中的形容词、编制创造力形容词表,考察了中学教师对创造力心理特征认知的一般结构或原型。
  研究以普通中学教师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18份,收回有效问卷255份。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教师一致认为高创造力学生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有28个,其中排在前10位的是:想象力、喜欢思考、富有洞察力、自信、内部动机强、好奇心、关注新事物、透过现象发现 规律 、逻辑推理能力、发现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
  我们对教师所认为的最重要的28个心理特征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对数据初步因素分析的结果,抽取5个排在最前面的因素,如表1所示。其中新颖灵活的思维风格是指思考问题或加工信息时与众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好奇且善于质疑是指好奇心和思想不僵化,用新思路、新方式看待旧问题;逻辑思维是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论农林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中
    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与困惑
    素质教育要以思想道德素质教
    推进素质教育需要钟情于素质
    论英美文学课在英语师范生教
    我国现阶段法学本科教育完善
    绘画艺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和
    幼儿教育中的“机构教育”与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试论技工学校机械制作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