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浅论原始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分工与社会分工           
浅论原始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分工与社会分工
商业市镇。与西欧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城市原来基本上是政治城市,城市的设立是为了各级政权的统治或驻军守卫,工商业者并不是城市的主要居民。这种状况自宋代以后开始变化,尤其在明清时期,棉纺织业的繁荣在商业性城市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棉纺织业最为发达的江南,松江、太仓、苏州等地区,市镇密集,工商业繁荣。除染踹加工以外,市镇上布庄、牙行林立,进行的经济活动主要是棉纺织产品的交易,基本上属于商业性市镇。与同一时期西欧毛纺织业的情况相比,江南的棉纺织业城乡社会分工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商业性市镇的分布相当密集,而且它们与农村或农民在空间上的界线也比较模糊。对于这种现象,李伯重认为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江南人口高度密集和水道交通非常便利,由此缩小了城乡之间的相对规模和相对距离;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城乡经济联系非常紧密,互相渗透,形成难以割裂的整体。而工农之间的界限模糊则主要是由于农村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使得江南农民常常是在农、工、商各业之间进行多种职业兼营。李伯重的解释无疑是具有说服力的,但还不够完整。实际上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从乡村棉纺织业母体身上衍生出来的城镇,并未切断它同广阔乡村的“脐带”,它还必须从母体那里吸收营养。尽管棉布加工业已经基本上脱离了乡村,进入城市的专业化作坊,但构成棉纺织业生产主体的纺与织,仍然遍布于广大的乡村农民家庭。虽然一些地区的棉纺织业开始在农户经济中占主要地位,有的农户甚至完全依赖棉纺织业,成为专业纺织户,然而就其总体来说,棉纺织业还始终与农业结合在一起,并没有从农业中彻底分离。
  
  四、劳动生产率

中国论文联盟*编辑。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必然导致劳动效率的提高。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经济史学家一般将这种在劳动分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区专业化和市场拓展,作为推动前工业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并称之为斯密型经济增长模式。那么,在明清时期的分工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状况如何呢?关于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对此可以仍然从轧、纺、织三道工序分别来具体分析。对轧棉环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学者们基本上没有太大异议。他们一般都认为,在棉纺织业生产工具的创新方面,轧花工具的改进最大。尤其是明代后期,如果使用太仓式轧车,一人一天可轧籽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浅谈浅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联
    浅论农业机械的环保节能设计
    浅论关于多轴伺服制瓶机控制
    浅论我国民法的发展和特色
    浅论建筑立柱的装饰造型设计
    浅论综合医院中药房管理浅见
    浅论公路工程中价值工程的应
    浅论高层建筑的安全疏散问题
    关于原始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
    浅论计算机办公软件在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