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佛教\基督教与马克思           
佛教\基督教与马克思
中国论文联盟*编辑。 【摘 要】 本文在总结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将佛教、基督教和马克思对人的解脱的不同分析视角。基督教将分析的立足点放在了“苦”,佛教将分析的立足点放在了“欲”,而马克思则从更宏观的结构上,关注社会的现实制约。
  【关键词】 佛教;基督教;马克思;“异化”
  
  何谓“异化”,狭义是指人的劳动成为人的对立物,从而将人奴役。广义是指人的生活将人控制,成为人的对立之物。在我看来,马克思从具体的“异 化”劳动,推导出普遍“异化”的社会结构,从而一针见血地指出是资本主义特定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把人奴役。实际上,这和康德的论断“人的行 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1]。”同出一辙。“异化”实际上就是指人身被视为 手段而非目的,此种状态之下的劳动,就是一种“异化”劳动。马克思的分析视角是宏观的社会结构,即整个社会将每个人都放在了手段的位置,无论是资本家还是 工人,都被异化了,或者说资本家与工人的存在本身就表明了一种“异化”的社会关系之下的社会结构。
  这种“异化”很不幸,问题是,在资本主义诞生之前,是否有此种“异化”,抑或存在着比这更糟糕的生存方式。在波拉尼看来,自由市场诞生之前的 贸易,很多是互惠性而非竞争性的,生产的目的并不是“图利”。这种说法显然与亚当•斯密的论断“分工是交换的产物”势同水火,但需要注意的是,斯密的论断 完全是一种当时的观察和思维的演绎[2],而波拉尼的研究则建立在文化人类史的成果之上[3]。当时人们如果没有别的更高追求,仅满足于生产和贸易,那么 这是一种很唯美的理想社会。贸易固守它本来的位置——互惠,而非竞争图利。但资本主义诞生之前的社会肯定还有着更多的糟糕现实,虽然可能没有劳动的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当代中国的佛教回潮及其影响
    infobright: 基于mysql的数据
    教师生态文化研究:教师研究的
    管理学研究方法:基于人的特殊
    浅析谈以人为本\教书育人对教
    现象学心理学与佛教心理学
    教材\教法的分析\选择与体育
    宅基地置换\土地效率与利益补
    白云寺与古代稀有佛教乐器“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机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