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汉语新文学的文化伦理意义           
汉语新文学的文化伦理意义
中国家主权和国家形象对于离散一族的文化伦理需要问题。类似于海外华人作家,以及各种处在离散状态的文学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依然会保持对于祖国的文化伦理需要,这是国家强大在全球化时代的极其重要的情感意义。人们看到了这一点:“民族国家传统地执行着相当模糊的作用。对外,它们战胜了不同文化,成为民族文化的可靠代表。对内,他们成为同一性和同质化的胜利者,从而使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能够在国家领土范围内共存”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一点:对于离散的同胞而言,国家权威意味着一种由传统而来的巨大力量,它能够满足海外游子对于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的认同和归依的文化伦理要求。无论如何,这是全球化研究中必须要观照到的文化心理现象。一位对“华族移民的怀土之思”深有感触的先生曾这样表达:“我曾为‘中国’命题及当前政治敏感不无顾忌,……想想我星散全球的华裔骨肉,处境虽有改善,而争取平等待遇之路仍然遥远。压力之下,唐山眷怀沉重如石……”诚哉斯言,文化伦理与故国之思其关系就是这么近切。
  综上所述,在汉语新文学的基本立意上,我们所探讨的文化伦理现象其实包含着两方面的命意。其一,离散的海外文学家对于汉语文化圈持久的文化认同和对于故国的情感依赖,这样的认同和依赖积淀成一种文化伦理意识,正是这样的文化伦理意识使得他们无法真正在文化上和情感上“去国”,他们的文学其出发点和归趋点往往都在故国、故土、故乡的文化环境之中。其二,面对这样的离散文学家及其离散文学,研究者应该怀着理解的态度和感同身受的情绪进行学术定位,不是简单地将他们划归海外,而是充分关注其文化伦理上的精神诉求和价值承担,尊重他们在与故国、故土、故乡的传统联系中永远割不断的文化情结,这样才体现出一种学术意义上的文化伦理关怀。

中国论文联盟*编辑。三、文化伦理与心理情结
  
  对于漂流在海外的文学家尤其是敏感的诗人而言,在文化伦理上认同和归依自己所属的文化传统,不仅非常自然,而且也带有普遍的必然性。对于这种普遍的必然性的论证,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通常人们很容易发现,几乎所有分析文化心理和离散社会的理论都可能涉及到这些方面,虽然这样的理论无一例外地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汉语中的“羡余”与对外汉语
    汉语反义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
    台湾开始出版《日据下台湾新
    探求汉语拼音学习的有效手段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
    师范院校现代汉语课教学实践
    对外汉语教材高频汉字教学研
    浅谈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
    越南留学生汉语声调的声学研
    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