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品战略竞争优势分析 |
|
|
4)互补品由他人生产,也供他人销售 可以看出,这样的划分不仅考虑了生产主体产品的企业和互补品企业之间的关系,也考虑了生产主体产品的企业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 1)互补品由自己生产,仅供自己销售 当主体产品和互补品产品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互补产品对于主体产品的质量水平影响很大,并且也会带给顾客很不同的认知感受时,企业也趋向于自己生产互补品,自己销售互补品。比如说一些电器行业的产业生命周期,产品的销售和维修可以作为一类互补品关系。这样的互补品战略能够提高互补品组合的质量,使两者配合无间。因为当企业自己提供互补品时,它更加清楚自己对于互补品的要求,并且较少考虑资产的专用性而致力于把互补品组合做到最好。而且这样的做法也减少了企业和互补品提供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另外,这样的战略能够减少分化经营的风险,降低工艺或者技术泄露的可能性。如果电器销售和维修这个例子,互补品的生产极有可能会涉及生产工艺和技术,如果这一部分由别的企业提供,主体产品的技术无可避免会泄露。而且,即使不存在这个问题,如果互补品提供者掌握独特的工艺和技术,企业会有被套牢的危险。所以,处在产业生命周期初期的企业,最好是自己提供重要的互补品。 2)互补品由自己生产,也供他人销售 这种战略一般用于企业自己提供的互补品具有独特的优势的情况下。比如说东芝的光驱,它既是自己品牌笔记本的互补品,也是像IBM这一类竞争对手的互补品。如果企业在产业生命周期初期既注重主体产品的生产也注重互补产品的生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企业有可能会在互补品质量或是生产成本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企业的互补品会成为其他企业的互补品进行捆绑销售。就像安装在IBM笔记本电脑上的东芝光驱。首先,这样的战略会提升企业主体产品的形象,消费者在使用互补品得到的额外价值后会趋向与偏爱企业的主体产品。而且,这也可以作为企业产品组合的独特优势,在互补品的销售上获利。在选择这个战略上,企业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忽视主体产品的质量和成本,最好能依靠互补品的优势大幅提升主体产品的销售及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3)互补品由他人生产,仅供自己销售 在产业生命周期成熟期,企业如果不能在互补品上不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常常选择的另一个战略就是由其他企业提供互补品。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
|
|
上一个论文: 对逻辑学根本原则的反思及对策 下一个论文: 生产与运作战略竞争优势获取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