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汉语课的文化呈现 |
|
|
中国论文联盟*编辑。 论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汉语课的文化呈现
【摘要】根据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要求与现状,古代汉语教学应在完成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适当注重古代文化的有机融入,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民族、文化品格。本文以《左传·成公二年·齐晋鞍之战》为例,初步探索古代汉语课中古代文化的呈现内容和方式。 【关键词】古代汉语;对外汉语;文化 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便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我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它包涵着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睿智的哲学思想、辉煌的文学艺术,等等。古代汉语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的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古代汉语的教学不能仅停留于字词解释、语法分析等基本的语言训练,而应将语言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学习。“学生阅读古书的障碍并不完全是由于古今语言的隔膜”,[2]更多的时候,字词解释清楚了,语法分析明白了,但理解上还有距离。这主要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古人生活习惯、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和我们有了较大的差距,这使我们在阅读古文时总有生疏感。因此,教师不能单纯地让学生学语言,而是要通过文化学习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解文化,以真正读懂文本。 对外汉语专业是近年来为了顺应汉语国际推广而新兴的一门学科,也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崭新分支。本专业的学生肩负着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艰巨任务。在当前世界“汉语热”的大背景下,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其实,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目的来看,只为了学语言而学汉语的几乎没有,其中大多数人是为了研究汉学和外交外贸工作,一部分是为了了解中国。由此可见,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专业课程中应是重要板块,教师在本专业的古汉语教学中也应适当凸显文化教学的内容。我们专业的学生只有真正理解、掌握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才能在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和跨文化交际中“游走自如”,才不至于在文化碰撞中,不撞走健康的内容,在文化融合中, [1] [2] [3] [4] [5] 下一页 |
|
|
|
上一个论文: “环境学”课程教学实践初探 下一个论文: 浅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对汉语量词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