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校园网络文化的积极审视           
校园网络文化的积极审视
个性潜能,如撰写博客、创建网站、发布讯息、组成QQ群等。同时,他们在参与博客和论坛的讨论过程中,不受到他人的干涉,可以自由地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独立见解,从而展现其个性行为。可以说,中小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中找到了一个展现个性行为的广阔天地。
  五、滋养心灵的港湾——满足中小学生归属和爱的需要
  面对日趋激烈的学习竞争,中小学生在追逐梦想的路途中苦苦坚持,却时不时有一把分数“尖刀”刺其久久作痛。一些学校忽略对中小学生情感上的关怀,将中小学生声誉与分数联系在一起,某些中小学生因未取得好成绩而经常受到家长、教师责备。就连有的教师在课下也会开玩笑地说,成绩差的学生就是没人理,没人管,没人爱的“三无产品”。中小学生渴望得到理解和关爱,而在校园生活中却无法得到满足,久而久之,致使他们情绪失衡、缺乏自信,更有甚者,因此丧命。据新浪网报道:“2008年9月3日上海市长宁区仙霞路上某小区一名13岁初一男生因学习问题得不到家人理解,与家人争执后赌气从自家6楼跳下,不幸身亡。”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当这个满足了又会有一个站到突出位置上来论文联盟Www.LWlm.com。”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某种需要长期无法得以满足,就会促使人们寻求其他方式来满足。中小学生借助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以聊天、论坛、博客等方式参与其中,由于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这里相对宽松,中小学生深藏于内心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因相同的情感体验而获得理解与支持,这种参与方式使其感受到别样的归属和爱,带来了心灵上的滋养。
  参考文献
  [1] 周鸿铎.发展中国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山东社会科学,2009(1).
  [2]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苏晓离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3] [美]A.H.马斯洛.人格与动机.许金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 张奇.学习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校园精品笑话
    关于校园周边环境整顿方案及
    探析网络辅助答疑系统的设计
    透过网络文化特性分析大学网
    广东构建红段子网络文化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浅析办公自动化网络安全防护
    TDM端局网络接通率研究
    浅谈电算化会计发展的趋势—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