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国古典美学“味”范畴的美学意蕴探析           
中国古典美学“味”范畴的美学意蕴探析
o;在画作这种艺术形态的引入则追溯到刘宋时的宗炳,他说道:“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而有灵趣。”这里的“味像”就是指体味,品味山水之像,“从游山水到画山水论文联盟*论文联盟*编辑。再到卧游画面之山水,从中体味山水灵趣之质,从而达到“应会感神,”“神理自得”的畅神效果,这是宗炳对“味”论的特殊贡献。”[2]
  三、“韵味”之说的审美意蕴
  沿用至今并广为人们所知的与“味”有关的概念便是“韵味”一词,对于“韵”字的考证大概的普范认识是大概始于东汉蔡邕《弹琴赋》:“繁弦即抑,雅韵乃扬”这是较早的关于韵字的记载,再进一步考证《广雅》:“韵,和也。”《玉篇校释》:“音和曰韵。”李善注《文选》卢子谅诗时道:“韵,德音之和也。”这是说乐器发出的和谐音律,嵇康《琴赋》中:“改韵易调,奇弄乃发”,都是在声律、音律中对“韵”的应用。由此看来,“韵”带有强烈形式感的特质,因此魏晋南北朝品评人物品藻时多用“韵”字来形容人的气质和风度,《晋书·王坦之传》载:“人之体韵,犹气之方圆。方圆不可错用,体韵岂可易处?”用“韵”对人物进行品行审美,也是“韵”进入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开端,谢赫的《古画品录》对画作进行评论的标准首推:“气韵”。真正打动人心的画作应该是一种“气韵生动”,气为虚,韵为和,那么气韵就是要达到气的和谐律动,是万种元气的调和出一种传神,绝妙的艺术味道。那么由此推断,“韵味”一词,从字面合成来看,是多种“味”的调和,“味”是一种内在审美体验,这里的“味”已经脱离味觉上的酸甜苦辣,上升到思维对艺术作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
    古典音乐成法国戛纳音乐节的
    略谈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实践存
    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
    当代中国法治认识领域存在的
    论互联网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综述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城市军事管
    郭有守: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行
    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专业课程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