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民族认同机制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           
民族认同机制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
自觉地建设民族国家、建设国家认同,勇敢地义无反顾地捍卫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在当代,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共同的民族渊源,二是共同的民族文化,三是共同的国家——中国,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2.优化民族关系认同,建立健全民族平等机制,搭建民族认同桥梁
  民族平等政策是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条例》规定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民族平等的真正实现,并不是一纸法律规定就能解决的,它是一项庞大、复杂而又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认为,优化民族关系认同的核心是“存异求同,肝胆相照,共谋发展”。 “存异求同”,就如同中国共产党与目前我国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一样,虽然彼此之间在自身党的目标、宗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它们也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国各民族之间也是一样,民族差异的客观存在并不妨碍各民族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作为平等的一员和谐相处、互相扶持,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民族团结和民族振兴而努力。“肝胆相照,共谋发展”,则是要求各民族不要纠缠于历史上的是是非非和恩恩怨怨,要以“家人”的观念和立场对待历史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整理:WWW.YbAsk.COM 。
作为当代的炎黄子孙,我们更是应该大力弘扬“56个民族一个家”的精神,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携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对于汉族与各民族的统一,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2〕。唐代的民族关系认同政策在历代中央王朝管理中较有代表性,特别是对西域的民族管理政策更是体现了统治者对民族关系认同的重视。唐代统治者将西域视为应对突厥和吐鲁蕃威胁的战略侧翼,采取了意义深远的战略规划,特别是实行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治边”策略,改变了南北朝以来“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的对立局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关系认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从而使丝绸之路畅通东西,大唐文明辐射欧亚,成就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理论、
    民族地区思想政治高效课堂揭
    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农村基层
    论网络媒介语境下少数民族文
    论现代民族声乐的唱腔传承
    浅析我国民族声乐作品中唱腔
    论河南豫剧唱腔对民族声乐的
    评当代中国狭隘民族主义的思
    少数民族法制史研究的回顾与
    西部多民族文化与电视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