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气象服务商业化是各国因应国民考试、认证”。日本气象厅总务部现设有“产业气象科”,负责对从事商业性气象服务的私营气象公司进行管理。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颁发“预报业务许可证”和实行“气象预报士(即可以从事商业性气象服务的人员资质) 考试制度”。
截止到1998 年1 月, 获得日本气象厅颁发的“预报业务许可证”的私营气象服务公司已达39家。其中1986 年成立的日本天气新闻公司目前有职员770 人,年营业额达300 亿日元。
(三)英国商业气象的发展脉络浅析
1996年4月1日起, 英国气象局不再是政府的财政拨款单位, 全部经费自收自支。主要的经费渠道,一是商业气象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15%;二是交易基金( trading fund) ,即由政府相关部门支付的气象服务经费。政府规定这些部门只能使用英国气象局的气象服务, 不能自行要求私人气象公司服务。核算这些部门应付的气象服务经费中, 除了服务的直接成本外,还包含一定的气象基础设施的建设费和维持费用在内。
目前英国气象局的商业气象服务占英国整个气象服务市场的70%, 其他30%为私营气象公司占有。英国气象局设有专门的商业和产业部,负责气象服务产品的市场开发和销售。
(四)新西兰商业气象的发展脉络浅析
20世纪80年代, 由于政府投资压力的增加, 政府致力于将原来由政府支付费用的“专门服务”改为由用户支付费用。因此, 着手将一些原来属于政府的服务部门转为自主和自给的机构, 同时对公费资助的科学机构进行改革。loCalhOSt加之气象服务已加入无调节市场中的商业竞争,1992 年7 月新西兰气象局被改组为2个国有机构。一是“国家水和大气研究所”,负责进行政府资助的有关气象及水文、海洋、生态的基本研究,并担负前述领域的咨询和研究。收集和存储气候资料也是它的职责。二是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负责气象业务,为政府、民航和军航、媒体以及公众等3类主要客户提供气象服务。目前,新西兰气象公司设有3个服务实体: 一个负责国家天气气象业务; 一个负责航空服务; 一个负责信息服务,主要是向媒体、工业和大众传送气象产品。经过几次压缩,气象公司的工作人员到1997年底时为140人。
参考文献:
[1] 祝燕德,胡爱军,熊一鹏,何逸.经济发展与天气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 秦大河.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总论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3] 秦大河.认清形势 把握机遇 推进中国气象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r],2005.
[4] 秦大河.大力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努力开创气象人才工作新局面[r],2004.
[5] 刘英金.在2005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的总结讲话[r],2005.
[6] 气象经济价值日益凸现[n],市场报,2005-12-28(7).
[7] 骆继宾.我国气象有偿专业服务的兴起(上) [n].中国气象报, 2001.
[8] 周文韬.气象与国民经济的关联分析方法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3(2).
[9] 吴延年,王建胜,严春银. 需求与对策: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调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0]姜晓凌.气象经纪人败走申城的背后[n].上海科技报,2004-08-10(1).
[11]于小晗.热点聚焦:中国气象怎样走向市场[n],科技日报,2003-04-08.
[12]陈善敏.对气象经济学的几点看法[z].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学专业委员会会议交流材料,2007-06-02.
[13]吴向阳.气象经济学研究综述[j].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7(2).
[14]陈磊.从默默无闻走向社会多领域[n].中国气象报, 2007-09-14.
[15]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气象经济学研究综述[z],研究快讯,2006-12-04.
[16]气象经济“钱”景诱人[eb/ol].[2008-03-24].人民网.
[17]王守荣,潘家华.共商加强气象软科学和气象经济学研究合作[m].北京:中国气象报社, 2008.
[18]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z].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200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