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面临的新形势 (一)企业实现利润17865亿元,同比下降3.4%,降幅比1—9月缩小5.7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收入1—11月同比增长9.2%。投资保持较快增长,1—11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1%,增幅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消费需求持续较旺, 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实际增长16.9%,同比加快2.2个百分点。结构调整积极推进,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第三产业投资增长明显高于第二产业。从gdp构成看,前三季度第三产业比重为40.8%,上升了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则下降了1.1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降幅收窄,1—11月外贸总额同比下降17.5%,降幅比上半年减少5.9个百分点,其中11月同比增长9.8%,为2009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但国际经济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与我国经济运行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难度也相当大。一是进一步扩大需求存在制约。由于全球经济复苏过程缓慢,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我国面对的外贸环境不容乐观,今年外需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同时,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应将逐渐递减,民间投资尚未有效启动。二是结构调整压力大。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领域产能过剩问题在危机冲击下更加凸显,风电设备制造、多晶硅等部分新兴行业也出现一拥而上、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的倾向。三是经济发展方式依然粗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偏低,激励创新的机制还不完善,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偏低。LOcalhOSt大规模的信贷投入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以及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等问题也需关注。四是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后危机时期,我国在贸易、能源资源、资金、技术等领域面临的国际竞争和摩擦进一步加剧。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入的条件下,国际经济金融动荡会更加直接地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二)准确把握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我国继续保持对外资的吸引力,但面对的国际引资竞争更加激烈 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逐渐复苏,全球流动性和跨国企业经营状况逐渐改善,跨国投资有望逐步改变下滑趋势,重新步入上升通道。我国企业实力有限,竞争秩序亟需规范。部分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决策机制不健全、国际化专业人才匮乏,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不少企业投资能力下降。三是产业、金融资本结合度较低,相互促进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与企业“走出去”融资难的现象并存。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促进机制尚未形成。四是外部风险有所加大,国际投资环境并不宽松。“企业根据国际市场汇率及利率变化情况及时合理调整外债币种、利率及期限结构,降低资金成本,规避外债风险。 3、创新利用方式,拓展外商投资 大力吸引生产性服务业外商投资,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论坛,在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多层面增进相互了解,促进相互投资。在现有合作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我与有关重点国家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在有关区域组织内建立相应投资合作机制,通过加强政府部门间对口磋商,为企业创造良好环境,推进双边重要投资合作项目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