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简历文档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国经济困境感言           
中国经济困境感言
不大。可以说,在当年,推行政策的人也不一定预期到政策的效果会这么好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当时推行的改革措施,确实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制度环境,而这个崭新的制度环境,对于当时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来说,大大改变了他们行为的模式,可以说发挥了高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谓宏观的经济现象,所谓宏观的经济表现,是以微观个体的行动为基础的,是个人行为的结集。这一点,我想是政策制定者当知道的最基本的常识。在那十年里,贫富的差距也拉得并非很大,而且致富的人,有许多也并非是因为有了权力背景,而是其经营填补了社会特别紧缺的需要。虽然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拿剃头刀的,但摆摊理发的人,有什么权力可言呢?这种社会现象,你可以说是不好,但因此想让政府干预一下这种社会不公,那就太没有道理了,因为摆摊理发的人并没有犯法。
    我们中国的思想方式,一向是从经验出发,不重视理论思维的。我国经济改革的第一个时期,其措施也是来自于具体的经验,所以那时经常有各种试点。后来,这种改革思路,还被总结为摸着石头过河的“摸”论。上述政策取得巨大成功的背后,是否有内在的、统一的逻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否应当是同一逻辑的推演和贯彻?或许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这样系统的理论总结工作,没有很好地进行,或者说对决策者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对于中国经济的成长,乃至中国社会的前途来说,都是一个悲剧。
    从1992年开始了第二个时期的改革,这期改革一开始,是将过去一段时期人们必须表面尊奉的意识形态信条抛弃了。但是却又没有建立任何新的信仰。大家都去发财吧,可是真的大家都能发财吗?不讲道德原则的民族是注定要贫困下去的。接着是一轮全民经商的热潮。这个时候,也出了一些企业家,而且这些企业家发财致富的速度惊人,但是,这些企业家们的致富,许多却是靠寻租、投机而暴富,是靠公共权力的腐败和掌握公共资源的人腐败发的财。换言之,更多的是财富的转移,而不是财富的创造。如果说八十年代打破了底层人民的追求幸福生活的枷锁的话,九十年代则是解放了有权有势者,他们得以放心大胆地追求财富。而在不自觉间,八十年代改革的内在理路没有彻底坚持下去,达到其逻辑的结论,反而停滞下来,停留在一些不完善的、半吊子的制度上。而这些制度所能容纳的人民努力的发挥,所能容纳的经济绩效的表现,到今天可以说到了一个尽头。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已达到了一个均衡点,再难有什么高速增长出现了。另外我们还需注意一点,这时期,社会风气变坏使得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社会资本被严重侵蚀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和信用关系几乎处在瓦解中。什么是社会资本呢?简单说,就是人群使合作得以达成的道德共识、文化传统等等。为什么中国的社会资本在这近十年里,被消耗得如此利害呢?一个原因是,旧的一种信仰破了产,一些有权有影响者,再加上一些文人帮腔,竟相率信奉起禽兽之道来了。殊不知,唯有有道德的国度能富裕,在道德瓦解的状态下,全体国民只能在贫穷和悲惨中挣扎。
    在现有的制度下和社会信用瓦解的局面中,在社会的上层,固然忙于寻租;而在社会的底层,稍微一点大规模的社会合作皆不易实现,合作局限于小商小贩、小饭馆、发廊。底层的服务业还是很繁荣,很方便的。但是,当我经过那些饭馆、发廊,看到那么多的年轻姑娘的全日性工作就是端盘子、给人洗头时;看到城市里的单位竟有这么多其主要工作我看就是站着或座着的棒小伙子保安时,我的心总是很难受。既为这些人们乏味的工作,黯淡的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中国哲学思想在太极拳形体动
    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眼中的中国
    论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史
    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课题——游
    浅议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道
    农林院校《政府经济学》教学
    当代中国环境法的“实施困境
    浅谈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
    当代中国行政控权理论的理性
    中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