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历史·文化·理解           
历史·文化·理解
据此培养学生反省、忏悔的精神;法治意识;有信用和讲信誉的意识。
  然后,我们将在公正、文明、健全的社会体制方面,全面深化国际理解教育,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
  
  三、结语
  
  我们正处在一个共存、共生的时代,共同的地域、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需要使地球上人类的命运形成了更为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共存、共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充实的世界认识,也意味着不能脱离国情。否则,共存、共生就有可能以失去自身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为代价。一个失去了个性的世界,不会充满创新的魅力;一个缺少多样性的世界,也不会再生鲜活的生命。即使是仅站在本国的立场上,也应认识到:只有充实对世界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国情!
  共存、共生的保障是什么?是和谐发展的理念。和谐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准则。科学、和谐的发展观,能够促进全球人类更理性地协调自己的行动,均衡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有效地解决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和平、发展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姜英敏.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及其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7-05-05(3).
  [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赵亚夫.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育的现代化[J].教育学报,2006(5):36-44.
  [5] 赵亚夫.中国大陆历史课程改革走向分析[G]//方骏.新世纪的历史教育.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6:139.
  [6] 赵中建.“学会共存”:促进理解、尊重和宽容的教育新理念[J].教育科学论坛,2002(1):21-24.
  [7] 福柯.主体解释学[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22-323.
  [8] 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57.

上一页  [1] [2] [3] [4]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历史学的新视角
    浅谈图片教学在历史学科中的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
    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自主学
    历史学科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
    历史教学中“台湾问题”解析
    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
    毛泽东对台湾问题的历史决策
    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和功能转换
    发挥历史学科教育功能,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