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关于大学生道德文化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道德文化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二)探索新的道德精神,构建相匹配的道德教育模式
  由于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轨和转型之中,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导致道德权威的失落,新经济逻辑的冲击、现代媒体的繁荣和网络化社会的到来,学校与社会正融为一体。与此同时,自主、理性、正义、民

主等新的文化精神正在日益深入中国人道德精神之中逐渐成为新的文化因子,构建与之匹配的道德教育模式的努力更显迫切[1]。
  一是构建生态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扮演道德专家的角色,而应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并成为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师生之间进行着“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换,表现为一种特定意义的生态关系。师生之间呈现一种“对话”关系,在“对话”中,师生间是一种“我们”存在,是一种“甲方”与“乙方”平衡的生态存在,他们在动态交流中生成道德情感,最终达到相互“自我”实现[2]。
  二是构建生态性的道德教育课程。首先必须建构一种互动的课程文化,即青少年生活世界的道德文化、社会环境文化及其互动文化。道德教育课程应该是学生经验与社会文化、个人性与情景性的“交互区域”,也是师生经验的“交互区域”,即最终达到学生与课程、学生与教师的“视域融合”。
  三是回归生活世界。顺应现代人生命意识的凸现及个性张扬,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因为,人的个性是体现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是“人对人的理解”,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彼此心灵的撞击、沟通和升华。脱离学生真实生活的道德教育模式,必然会造成道德教育对生活的疏离与概念化,就会成为一种“美德袋”模式:内容上只注重社会道德规范的抽象知识,缺乏生活的情景性和生动性;方法上强调单向度的灌输,造成空洞的说教,缺乏道德体验;效能评定上采用简单化的课程考试等。丰富的社会生活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体现为一种生活世界的教育,来源于生活,渗透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就是我们强调的道德教育的生态性[3]。
  (三)把握生态平衡规律,构建和谐的道德教育生态 
  道德教育危机是道德教育生态不平衡的突出表现。道德教育生态平衡,是道德教育生态理论的核心问题,是道德教育生态的一条基本规律。把握好这一规律,可以从根本上揭示道德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实质,提高道德教育实效。
  道德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各种因素既自成系统,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维持道德教育生态平衡是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构筑道德教育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要素诸系统之间的平衡。要求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道德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就是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与之相关的各种因素的整体互动。二是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原则要求道德教育内容的多样性、道德要求的层次性、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等。三是开放性原则:要求道德教育内外系统都具有开放性,实现道德教育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开放。同时道德教育系统内部要实现多种形式、方法和渠道的融会与沟通。四是动态性原则:生态平衡的理论告诉我们,生态系统的平衡是相对的平衡和动态的平衡,因此道德教育生态要求应根据道德教育环境的变化特别是道德精神的发展,及时转变观念,调整道德教育目标,更新道德教育方式方法[4]。
  【参考文献】
  [1]樊 浩.“德”—“育”生态论[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10): 16—23.
  [2]张等菊.生态性道德教育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1):31—33.
  [3]万 敏.学校“德育生态”理念的建构[J].湖北社会科学, 2004,(4): 93—94.
  [4]李 韬,文晓红.关于德育的生态学思考[ J].高等农业教育,2000, (7): 21—23

上一页  [1] [2] [3]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关于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招投标
    英美文学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
    关于电子商务专业英语学习方
    关于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定位的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评价问题的
    探讨关于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
    关于校园周边环境整顿方案及
    论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总承
    论关于北京轨道交通投融资问
    关于普通磨具民营企业提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