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企业并购后的整合研究综述           
企业并购后的整合研究综述
bsp;      4.过程学派
        过程学派认为,并购过程本身是一个决定并购结果的重要潜在变量[杰米逊(Jemison)和斯特金(Sitkin),1986]。这种观点承认战略适应和组织适应的重要性,同时研究并购决策和整合过程诸方面如何影响最终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有两位研究者在并购整合的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杰米逊首次在并购的结果与产生结果的整合过程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并且细致地分析了整合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他提出并购的价值创造源自战略能力的转移,竞争优势是通过并购双方的不同组织层次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然而,他没有在可转移、可流动、可模仿性、非专用性能力与不完全可转移、不完全流动、不可完全模拟,即一般能力与核心能力间进行区分。因此,并购整合过程中的能力保护、积累、发展问题在他那里却受到了忽视。哈斯佩斯劳(1987)则建立了一个综合战略匹配与组织匹配的并购整合框架。同时根据战略匹配和组织匹配的要求,并购者可以在三种模式中进行选择:吸收模式、保护模式和共生模式。同时考虑战略匹配和组织的因素针对特定的并购选择适当的整合模式和方法,无疑为企业界提供了一种整合决策的分析方法,但它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本身的完善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
        1990年代以来关于企业并购后整合的综合性文献不是很多,在这些文献中,有的对并购后整合的过程理论分析较为深刻,但缺少操作层面上整合模型的设计,如杰米逊与哈斯佩斯劳的《并购管理:通过公司的新生创造价值》。有的侧重于操作层面上整合框架的构建,但缺少理论深度的分析,如拉乔柯丝的《并购整合的艺术》。莫韦斯与马克斯的《并购管理》属于组织行为学派的综合性著作,主要分析并购后人力资源及公司文化的整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但在理论深度及全面性上有些不足。
        5.该课题在国内的研究状况
        国内学者对企业并购后整合的研究还处于初期接触阶段,问世的学术成果不多。现有的文献可以概括为综合性研究成果和专门性研究成果。
        5.1综合性研究成果。从形式上看,试图全面探讨企业并购后整合问题的综合性研究成果都包含在关于企业并购的著作之中,至今尚未见单独的学术著作;从内容上看,这些综合性的研究成果几乎无一例外地探讨了企业并购后整合的某些方面,而且不同研究者的概括还有比较大的差别。
        干春晖、刘祥生编著的《企业并购 理论·实务·案例》在第15章中从并购后整合的模式、内容和整合管理探讨了并购后的整合问题;陈共、周升业和吴晓求主编的《公司购并原理与案例》中第15章从并购后经营管理的主要问题、对目标公司经营政策的调整、协同与整合、就业和养老金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公司购并后的经营管理”;郑海航、李海舰和吴冬梅主编的《中国企业兼并研究》在全书13章中安排了两章讨论企业并购后的整合问题,其中,第11章从四个方面讨论了“企业兼并后的全面整合”:并购后整合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企业并购管理的目标与任务、企业并购管理的基础工作、并购整合的内容;第12章则专门讨论了企业兼并中的文化融合问题。另外,也有公开发表的论文从总体上研究企业并购后整合问题,但在研究的深度、广度和系统性上都有待于强化。
        5.

2专门性研究成果。从某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探讨企业并购后整合问题的专门性研究成果集中表现在企业战略、文化、人力资源等方面。
        陈新跃依据企业对兼并双方的生产、财务、市场等有形资源整合的原理,从不同企业主体间企业文化的差异性出发,提出以企业文化为中心的企业无形资源整合的观点,并对企业文化整合的机制、特点和企业文化整合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倾向进行了阐述。徐笑君、郭斌和许庆瑞提出了企业文化是一个生态系统、具有应变性和系统性的观点,他们还分析了兼并企业文化重购的过程、模式、特征及一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
    基于SCP模型论企业经济战略的
    试论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企业
    简析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
    浅谈修复管道泄漏在石油企业
    关于普通磨具民营企业提高效
    浅谈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
    浅析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能力要
    电子商务人员如何在企业驱动
    证券类公司并购效应和方式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