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记录历史还是影响历史?           
记录历史还是影响历史?
  摘要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记者必须正确处理好记录 历史 和影响历史之间的关系:记录历史是首要的,真实的记录是一切影响的前提,但从记录到影响的转变也是必然的。同时,实施影响必须注意以真实为先,并遵循适度原则。
  关键词 把关人 角色误读 新闻行动化 影响适度   
   科学 技术的 发展 和全球一体化对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新闻的理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新闻管理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对此,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不可不变的,要顺应这个时代的潮流。但是有没有不可变的呢?我觉得不可变的,主要的就是社会责任。” 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收集整理。
  如何能够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每一位记者首先应该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
  
  一、记者社会角色的学理定位——社会把关人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将新闻记者比作“瞭望者”(observer)。
  但记者仅仅作为“瞭望者”记录社会是不够的,对于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实,新闻工作者在事实和公众之间起到一个“把关人”的作用。
  新闻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认为,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记者向人们提供什么样的新闻,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甚至决定着他们的思考和感情。记者仍然是在记录事实,但是他却能通过各种手段实施影响,实现新闻传播的舆论导向功能。他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一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把握记者的角色定位,厘清记录事实与影响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着对记者角色的误读。
  
  二、当下对记者角色的误读
  
  不论是学术界的部分人,还是一些社会公众或者记者本身,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记者的社会角色的误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认为记者只是记录者而忽略其主观能动性
  出于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遵循,部分人会强调记者记录事实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要求报道中不可掺杂记者的任何主观色彩,因此往往会忽略报道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社会制度对其的制约。这一观点往往存在于对记者的主观性和新闻的客观性的讨论中,其中就有一些理论者或实践者机械地强调记录事实的客观和准确。
  (1)对新闻客观性认识的绝对化
  所谓“客观报道”,是指新闻报道要忠实于客观事实,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实事求是地反映和报道它,切忌将客观事物的观点和意见与其相混同。
  客观报道作为一种有效的报道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现在有部分人却将其绝对化,以客观报道为由,提倡“有闻必录”,即新闻报道者只须对所见所闻的现象和材料,照搬照录,而无须辨别真伪,无须作主观判断、选择、调查和核实。这既不符合新闻工作实际,也不利于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客观报道原则的科学内涵,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有效的作用。随着过分对新闻客观性的强调, 自然 主义理论也被应用到新闻传播领域中来,实际上,强调“纯客观”的自然主义理论,就是不加分析“有闻必录”,这实际上也是主张放弃记者的社会责任。
  (2)精确新闻报道的误区:只强调事实的精确
  精确新闻利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来采集、加工、分析和报道事实,主要包括现场试验、内容分析和民意测验(有时也称社会调查)等方法。一定程度上,使新闻更加科学、客观,更具有普遍性、说服力。
  当下一些媒体和记者在调查和报道的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误区,譬如他们在概念上把精确新闻报道与市场调查混为一谈,一味追求数字的准确性,并且盲目依赖数据结果而不加以分析,使结论流于表面,从而使精确报道沦为数字游戏。一篇好的精确报道,并不仅仅在于数字的精确,它还要求报道者对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认真辨别,做好防范数字陷阱的把关人,正确解读调查的数字,客观诠释调查结果。
  2 认为记者是“无冕之王”,将记者的职能扩大化
  (1)记者职能扩大化给受众造成误导
  随着媒体影响力日益增加,加之部分记者对自己社会角色定位的偏离,误导受众对媒体的需要变成对媒体的过分依赖和认同。因此他们往往会跳过正常途径和方法而寻求媒体的舆论帮助,以致于养成惯性,有事就找媒体。
  这种认识恰恰反映了社会对记者职责的某种误解。
  诚然,记者作为一个职业,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但并不代表可以,越权行事。记者只是一个职业,与老师、律师、警察等都一样,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2)记者不是受众的“保姆”,而是社会环境的监测者
  琐碎的市井事件,在如今民生新闻的众声喧哗中,并不少见,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受众对媒体的依赖,也能看到一些媒体和记者自身定位的不清楚。
  拿民生新闻来说,线索多是从新闻热线中选取,记者往往坐等线索、“守株待兔”,表现得十分被动,有什么就报道什么,从而导致报道题材过于狭窄和琐细。而且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
  正是由于这种“被动”,记者主动介入社会生活的时候少,构建平民话语的力度不够,报道手法往往流于表面,仅仅停留在展示社会问题的层面,而缺乏对这些社会问题普遍存在的内在根源和解决办法的剖析。而这种“被动”,正是源于记者对自身角色定位的不清楚,记者不是受众的“保姆”,也不能跨行业代为行使相关部门的职能,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反映社会问题以促进社会进步,它应当主动介入普通群众的生活,将受众吸引到值得关注的问题上来,而不是被表象“牵着鼻子走”。
  (3)少数记者热衷“媒介审判”
  “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
  新闻媒体具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历史学的新视角
    浅谈图片教学在历史学科中的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
    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自主学
    历史学科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
    历史教学中“台湾问题”解析
    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
    毛泽东对台湾问题的历史决策
    电子成长记录袋在教学评价中
    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和功能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