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民族危机下的道德研究           
民族危机下的道德研究
由于异族的入侵,沦陷区人民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沦陷区文学中的道德言说在复杂的形态下,显现出民族道德绵长的生命力。其中,“暴力”叙述风格表达出沦陷区作家心中的呼声,同时,沦陷区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言说与“乱伦”叙事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当局统治的不合理性,也表达了沦陷区人民对日伪统治的不满。
  [关键词]民族;道德;沦陷区文学;伦理
  [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9-0129-04 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整理。
  冯昊(1976—),男,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江西南昌330022)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租界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文学”(项目编号:08XZW014)的研究成果。
  
  伦理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最本质、最稳定、最具规范意义的社会关系。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对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形成,起过十分巨大的作用。文学是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怀和观照,它以审美话语来表达对生存真相的体认,其中包含着对生存方式的道德机制的把握。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道德渗透于人的生存方式中;文学承担着与历史进化相对应的道德义务。实际上,倘若一个时代和社会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变化,文学作品道德风貌也必然随之变化。而文学作品道德风貌的高下,又是衡量一个社会和时代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文变染乎世情”,沦陷区文学由于受异族统治的影响,其中蕴含了作者对沦陷区生活的理解,作家对沦陷区人民行为的审视,显然与其他区域有所不同。20世纪异族对中国侵略战争影响非常大,可以这样说:抗日战争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面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改变了社会的文化和道德精神。这种变化,鲜明地体现在这时期的文学之中。[1]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后,中国人民有序的生活被迫中断,人民开始处于民不聊生的生活处境之中。在这一背景之下,当时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自然而然也有了变化,沦陷区文学便是对这些变化的真实反映。
  
  一、民族气节与道德底线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是有着强大凝聚力的民族。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处于异族入侵的苦难之中,每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研
    根源与演进:当代中国民族主义
    从自由到自决:民族主义思想的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学校音
    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
    后危机时代经济法理论的拓掘
    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逻辑与应
    民族主义与“经济现代化”
    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渊源及
    大学生理性民族主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