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我国人才战略与教育文化启蒙           
我国人才战略与教育文化启蒙
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尽管钱老将矛头指向了大学教育,但大学教育的根基是在中小学教育,因此,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需要整个教育界去反思。
  建国60多年来,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浪潮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不断被打破,进而逐渐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德才兼备、注重创新的科学人才观。什么是科学的人才观?“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在这一界定中,“进行创造性劳动”是一个亮点,它说明人才不仅要拥有知识和技能,还必须能够进行创造。在2010年颁布的《人才规划纲要》中,这一亮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意味着人才观在我国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即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转向素养型、创造型人才。显然,这种转变对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育优先发展”成为新世纪以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不断发展,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预示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水平。在这种背景下,优先发展教育成为必然的选择。1998-2002年,我国顺利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素质教育得到不断深化,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进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与教学领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人才培养的三个层次,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落实这一要求,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义务教育发展、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可以说,人才观反映了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自身的定位,表达了人们的社会理想,其转变折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
    浅析我国目前交通工程的现状
    从赵作海案看我国的司法制度
    我国物价变动会计研究状况评
    浅析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现
    浅谈我国会计研究现状
    农学本科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
    我国现阶段法学本科教育完善
    我国在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期间
    探析我国建材检测行业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