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水墨山水画的哲学命题 |
|
|
进步,而后世的发展仍需祖述老子时期的“道”。在老子那里,“有”“无”皆统于“道”,“道”具有“有”“无”不分的浑沌境界。 “道”等同于“无”,而“有”则降低到感性的层次。这样,水墨语言的对“道”的追溯,使哲学思维形式超越了感性、具体、有限、相对、偶然等现象界,上升到理性、抽象、无限、绝对和必然的本体界。 晋代道教名家葛洪曾释 “道”等同于“玄”“一”,并盛赞“道”之别名“玄”所具备的美之涵义。水墨山水,从审美的追求上升到人生观、宇宙观,恰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独特的审美机制。中国水墨山水,以卷轴的方式呈现出时间的概念,存在暗示于时间的历史中,水墨山水超越知识和智慧,通过体验的方式来把握绘画和生命之外的整体意义。《庄子·大宗师》中写到“朝彻而后能够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在水墨山水中,唯有林泉之志,社会价值在个体主义的追溯过程中消弥。这正是古代士人在闻达与隐逸之间选择的道路,借由水墨之道,画家臻于时空的自由。 参考书目: 戴维著:《帛书老子校释》;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3月。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7月。 俞建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月。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
上一个论文: 巧用打击乐器创建多彩课堂 下一个论文: 从古典哲学思想看中国人力资源会计塑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