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试析俄国中国学学院化的原因及条件           
试析俄国中国学学院化的原因及条件

试析俄国中国学学院化的原因及条件

 摘要:19世纪上半叶,日益“密切”的中俄外交关系、兴盛的中俄贸易使得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及本土时断时续的中国学教学活动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从而催生了俄国大学中国学教育基地的建立。
  关键词:俄国;大学;中国学
 论文联盟*编辑。  
  19世纪上半叶,俄国中国学走向成熟。俄国中国学从域外走向本土,实现了本土化、民族化。其主要标志之一是实现了研究主体的转变,即中国学学院化。所谓学院化,就是中国学的教学与研究从传教士团完全向大学教研室转移,中国学的教学与研究从俄国封建主义官僚僧侣向沙俄资本主义学院过渡。
  
  一、俄国中国学学院化的原因
  
  19世纪上半期,随着俄国高等院校的发展,俄国中国学研究及教学的重心逐渐由传教士团向大学教研室转移。1833年喀山大学东方系设立蒙语教研室,这标志着中国学在俄国国内有了以高等教育为依托的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那么催生俄国大学中国学建立的因素有哪些呢?
  首先,“19世纪前半期是俄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民族意识空前增强、农奴制面临深刻危机”.社会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俄国在反法战争中取得胜利,国力、军力大增,开始扮演“欧洲宪兵”的角色。同时,沙俄政府提出了“东正教、专制制度、国民性”三立国原则,试图脱下自彼得一世披在俄国身上那件不合适宜的“外衣”。在俄国社会和思想文化界,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挑战德、法中国学权威的行为成为爱国主义的标志之一,促进了俄国中国学的民族化、学院化。
  其次,自《尼布楚条约》签订至19世纪30年代,虽然中俄双方间的矛盾与摩擦不断,但从总体上讲并未对两国关系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中俄两国基本上履行了条约所规定的“永敦睦谊”的原则。正是由于两国政治关系的相对稳定,才使得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在19世纪上半期获得了快速发展。从1800年至1824年的24年间,双方的贸易额增长了近1倍。整个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恰克图的关税收入占其全部关税收入的15%~20%。可以说,对俄国政府来讲,“一个恰克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浅析俄语谚语和俗语的对比研
    浅析俄语谚语及其汉译问题
    浅析俄语教学中加强对谚语的
    试析新医改对医院会计制度的
    试析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三
    试析五四前后巴蜀文化变迁的
    试析职高畜牧兽医专业课教学
    试析会计电算化与会计集中核
    试析火力电厂输煤系统除尘设
    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试析中国